【名句中的人生】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作者:雲中君
font print 人氣: 11108
【字號】    
   標籤: tags:

搬入新居之後,發現大門外就是一處空曠的公園,不遠處還有一所四季常綠的植物園。園內小鳥凌空,藥草飄香。每天閒暇之時,就來到植物園內讀書聽曲,內心非常輕鬆灑脫。雖然在視野之內看不到遠山,但是門前公園內空地上菊花盛開,香氣怡人,信手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心中頓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感。抬頭來仰望長空,在金黃色的陽光照耀下,藍天懷抱著著白雲,一時讓我忘記了今夕何夕,忘記了俗世紅塵,忘記了昔日令人煩惱的人際關係,只剩下眼前的美景風情。

今天早晨忽然想到,莽莽紅塵中諸多的紛爭,究竟為何?對於老子和釋迦牟摩尼那樣的大覺者來講,世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雞蟲之爭,不值一哂。在現實社會中,智慧和知識越豐富,就越會感到孤獨而不合群。然而,對於仍然生活在人群中的修煉者而言,孤獨是一個人心靈昇華的必經之路,是思想已經達到較高境界的一種標誌。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所有在哲學,藝術,政治上有傑出成就的偉人,無不具有孤獨而超脫的氣質。靜心賞菊和悠然看山都是一種超脫世俗的心境,它確實能淨化人的心靈。記得小時候很喜歡背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他的田園山水詩,古樸自然,天然入妙。至今銘記在心的是他的《飲酒詩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到盛開的菊花,一時心血來潮,就把他的詩句翻譯成了白話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
東墻下採擷清菊心情徜徉,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這首詩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了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飲酒之五》是他的代表作。今天重背此詩,對於剛剛離職休閒的我來說,別有一層含義。詩中的意境讓我感慨萬千。

詩人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此時我忽然感覺到我的內心超越了時空,與詩人完全是相通的!遠離了人世間的紛爭,即使還住在世間,心境已經遠離塵世了。

宋朝著名大學士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裏有很深的奧妙,欲辯而忘其言不能辯。在自然中超脫,在超脫中自然,這是陶淵明追求的人生的大化之境。儘管「不為五斗米折腰」就要忍飢挨餓,但暫時沒有了收入的我仍然欽佩他高尚的精神。不向權貴低頭,不向專橫折腰,多麼高貴的氣質!陶淵明以物質的貧乏為代價獲得了無求於世俗不為形役的精神自由。他的詩酒菊,永為世人緬懷。

靜觀現代人,只是像大機器中的一顆小螺絲釘,對強勢的人唯命是從,完全沒有自己的思維,只是隨著大機械而運轉。多麼可憐!單調重複的工作,忙碌枯燥的生活,沒有成就感與自我價值!工作一天之後找不到自我,身心俱疲卻依然空虛。人世間的虛偽、週旋、勾心鬥角,給人們帶來的只是精神上的折磨與性靈的傷害。

非常欣賞這樣一句話:身在世中,念在方外。重溫陶淵明的菊花詩,再來觀看山川大地,我心中似有所得。山水天地、花草海洋,晚霞晨曦,明月星光,誰能欣賞它,誰就是它的主人。看透了這層道理,頓覺釋然,內心感到從未有過的解脫與寧靜,再也不願回到塵囂中去了。聞雞起舞,早起晨練,在清風明月中悠閒度日,不亦樂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一場危機就是一次機會,一次跌倒就是一次磨煉,人的心態決定了人的精神境界,學會轉換角度看問題,就能不斷地發現新世界。
  • 近日有了空閒,就約了兩個朋友去喝茶聊天。甲朋友自己經營了一間小公司,開口就說:「現在這個世道很難找到優秀的僱員,稍有能力的人幹不了幾天就跳槽另謀高就去了。」乙朋友聽後不緊不慢地回答他說:「眼睛只看著別人的缺點和過失,你就是一個垃圾桶;眼睛只看著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你就能成為一個聚寶盆。」
  • (shown)很多人做事會半途而廢,不是因失敗而放棄,而是因心中無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乃至倦怠而失敗。
  • 然而,父親節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傷感和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地在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人傷痛不已。因此,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才是父親節最大的意義。
  • 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聰慧好學、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學什麼像什麼,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一層樓。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我沒有替她覺得太多的悲傷——她在床上已躺了八年,這次無非換個地方,永遠躺在地上了。對她而言,沒什麼多大區別——這不是對生命行將結束之人比較平靜,不再有痛苦折磨的最好出路嗎?
  • 一下子又想起自己過往的人生旅途上,曾出現過許多幫助自己而不望回報的陌生人,他們的善舉在我心中留下了難忘的美好……我相信自己會繼續努力的將這無私的愛延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希望老外會看到我們亞洲人的點點光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