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英倫:牛津為何放棄「才+財」招生政策

人氣 1

【大紀元2013年10月11日訊】(BBC 中文網) 牛津受到挑戰的,不是對學生經濟能力的要求,而是它折射出的特權、排他和精英主義。

今年的牛津大學新生們,或許沒有意識到,能夠跨入牛津的門檻,除了才氣、刻苦和一份幸運外,還可能是得到了一位本應去年入校的學生的相助?

他就是今年27歲的達明•相農(Damien Shannon)。

相農來自曼徹斯特城郊,自小不知生父是何人,成人後與於母親脫離關係。無依無靠的相農自修學完了英國電大(Open University)本科課程並取得優等成績。

挑戰牛津

相農希望攻讀牛津大學的經濟和社會史碩士學位,卻猶豫再三。

猶豫,不是因為自己出身貧寒,擔心「財氣不足」。相農從銀行得到了「專業職業發展貸款」,不但可以支付學費,相農自信剩下的錢足夠他在牛津生活一年。

相農擔心的是自己的「才氣不足」。相農怕自己「電大」的底子太「潮」,跟不上牛津的學術能力要求。

牛津老師的熱情鼓勵,特別是著名的經濟社會史教授奧菲爾(Avner Offer)的親自指導,讓相農鼓足勇氣申報,並在2012年春天得到了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的錄取意向(offer)通知。

春天發芽的夢到了夏天卻破滅了。相農最終沒有通過牛津大學的錄取資格要求。問題恰恰出在相農本不擔心的「財氣」上。

自2010年,報考牛津大學各學院的學生,除了要通過學術能力的測試外,還要能通過「財富測試」,即符合「資金擔保」的要求。除了交納學費外,學生還必須證明自己有12900英鎊一年的生活費用。

入秋,相農把牛津大學告上了法庭。相農說,牛津的政策等於「以財取人」(selecting by wealth),侵犯了自己的人權;牛津說,「資金擔保」要求是為了保障學生安心學習,免受「資金困難和焦慮」的困擾。

挑戰特權

相農說,他挑戰是,是牛津規定下遮掩的精英主義、特權和排他。

對薄公堂。相農沒錢請律師,自己代表自己。牛津請來了大律師奧德姆(Peter Oldham QC),「出場費」就是25000英鎊。如果相農敗訴,只能宣佈自己破產,不但上不了牛津大學,今後的發展也會嚴重受挫。

「曼城窮小子挑戰牛津」成了媒體標題。但媒體報道大都忽略了,相農並不反對學校對學生的經濟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

實際上,正如相農在法庭上的陳述中表明的,他認為牛津要求學生要有生活費用的保障是合理的。香農認為不合理的,是牛津要求學生要以什麼費用生活。

此話怎講?牛津要求的12900英鎊生活費有很具體的支出項目。比如,7200英鎊用於房租,學生吃學校食堂的費用、衣著和社交費用等都有數目規定。

相農說,他可以租到便宜好幾千鎊的房子、不吃學校食堂也可以節省很多、一年不買衣服不喝酒也活得下來。相農說,交完學費後剩下的9000英鎊足夠他的生活費用。

相農說,牛津對他的拒絕,實際上是說,如果你吃不起學校的食堂,穿不起學校要求的著裝,住不起一定面積、價位的房子,如果你沒錢保持我們的傳統,你就不屬於我們這個圈子。

相農說,他挑戰是,是牛津規定下遮掩的精英主義、特權和排他。

挑戰現實

相農與牛津的官司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在法庭上交鋒的同時,英國議會也就此案涉及的貧困大學生學費負擔、高校獎學金發放等問題進行辯論。

冬去春來。今年3月,牛津宣佈與相農達成庭外和解。相農可以今秋入學,牛津保證對其「資金擔保」政策進行檢討。

上月底,在相農終於如願以償跨入牛津大學校門時,牛津宣佈,從今年開始,學生只需要證明能夠支付第一年的學費,不再要求學生同時提供一年生活費的資金證明。

相逢一笑泯恩仇、皆大歡喜?可惜我無法提供這樣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官司不打了,但在已經打的官司過程中,透露出兩個信息讓人擔憂。

其一,牛津的生活費資金要求每年將約1000名申請讀碩士的學生擋在門外。牛津各院校每年招生共7500名,佔了15%。

就在法庭上唇槍舌劍之際,今年1月,11所英國高校的校長就學費上漲、教學經費和研究生資助削減可能造成的社會分化,聯名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其二,牛津律師在法庭上稱,牛津的要求並不過分,其它英國高校也有類似要求。因拿不出證據,律師被迫當庭道歉。但奧德姆大律師為牛津辯護說,牛津的絕大多數課程報考人數遠遠超過招生人數,所以那些得到錄取的學生有經濟保障可以讀完學位是很重要的。

有些事只能說不能做,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重點高校、熱門專業,總是求大於供。「才氣有餘,財氣不足」的學生,是否仍會被「婉拒」?

(責任編輯:辛民)

相關新聞
最大規模「英國大學展」 在倫敦舉行
DAFOH英國國會等五場說明會 各界震驚反強摘器官
英國倫敦Mayfair區豪宅傭工創歷史新高
香港中大醫科生拆解腦神經網絡之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