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江澤民》(103)

20年前出版的一本書揭中國經濟危機本質

人氣 10

【大紀元2013年11月04日訊】《真實的江澤民》第十章 貪戰中各方的淪陷

第一節 中國「經濟崛起」的道德挑戰

中共經濟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3.西方經濟危機是中共輸出的道德危機

奧地利學派始於1871年Menger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之後在凱恩斯主義之前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以哈耶克和von Mises為代表而佔據主導地位。奧地利學派的主要觀點建立在自由市場機制在收集,傳播和評估信息方面對經濟整體的無可替代功能。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機制:

(1)企業在創業(entrepreurship)階段的決策在整個市場運作中尤顯重要;

(2)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漸孕育和專業分工的成長,資金市場在市場決策中成為主體;

(3)國家對資金市場的干預極大地增強了其戰略地位,並促成大型銀團的出現和使通脹性的貨幣政策成為必然。

反思西方2007年以來的,自「大蕭條」以來的最大經濟危機的成因,人們不禁會對以上奧地利學派觀點的預見作用而歎服。事實上,對當代蔓延全球的「國家資本主義」思潮和體制,奧地利學派的觀點更加振聾發聵:金融界大型銀團的出現和隨後產生的通脹性政策,嚴重違背了例如創業家等主要經濟利益體對市場穩定和理性的根本要求;因此而產生的震盪造成了價格體系中的廣泛失調。以下一些基本事實可能會幫助讀者充分明了以上觀點對理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的結構變化:

1.從1973年至1985年,金融界的整體利潤在全美工業界的比例沒有超過16%。這個數字在1986年達到19%;在90年代達到戰後新高,徘徊在21%和30%之間。進入21世紀後一直在41%左右。此外,金融界在美國GDP的份額在1960年只有4%,但2007年達到8%。

2.美國政府的「救市計劃」類似中國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屬於嚴重國家干預,而其隨後的每次高達6千億美元的數量寬鬆計劃和從格林斯潘始的長期低利息政策都是具有通脹性的。

3.美聯儲,華爾街,「兩房」等銀行貸款機構成為調節市場和決策的主要槓桿,違背了小型私營業主和研發機構等市場主體的利益。

4.席捲美國和歐洲的金融危機都是由於包括房產在內的「財產泡沫」等由上述政策引起的價格失衡引起的。

國家資本主義的影響並不局限在對市場或經濟的量化反應,更體現在對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摧毀性腐蝕作用。從美國金融海嘯的成因分析,有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首先,華爾街銀行的「利潤私有化,虧損公共化」的賺錢模式使其淪為類似中國國企的社會寄生單位。從「中投公司」對摩根•斯坦利的投資及高盛和摩根兩家巨擘分別同北京和杭州市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中可看到一些端倪。

第二,華爾街自九十年代大力擴張賭博性質的,非避險性的金融衍生產品,極大加劇了市場的震盪,損害了普通投資者的利益。而由於中國經濟和華爾街以致於美國經濟捆綁在一起,中國依靠操縱匯率,低廉勞動力以及非人道勞工環境而賺取的大量外匯源源不斷地返流回美國,為這種投機提供了資金土壤。耐人尋味的是衍生產品市場的騰飛恰恰和中國加入世貿有驚人的巧合。【3】如果以2001年6月作為基數100觀察全球衍生產品總值和財富比率,這個比率自那時起在短短6年中一路攀昇至2007年6月的520,而三年前的比率卻是75,且在此後三年中有跌宕起伏。這難道僅僅是簡單的巧合嗎?

第三,有人把美國最近所經歷的金融海嘯歸結為「華盛頓+華爾街」軸心沆瀣一氣,相互勾結,操縱市場的惡果,從經典的奧地利學派的角度分析也不無道理。如果對比中國的「國企文化」,似乎相似性更加明顯。華爾街派出自己諸如魯賓,包爾森等從高盛走出的代表出任財政大員,廢除「大蕭條」時代定下的為避免危機重演的Glass-Steagall法案,使華爾街投行成為不停吞噬投資和納稅人錢財的老虎機,這與被稱為「怪獸」的央企本質上何其相似。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雖然奧地利學派明確指出這種氾濫全球的「國家資本主義」,因其通過違背人性的國家意志代替活力四濺的企業家精神而踐踏了神聖的個人自由和選擇的權利,中共在21世紀加入這場遊戲之後使其遇到了空前的道德危機。

這種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位的。「蘋果」電腦的利潤和「富士康連跳」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方面。有人說這種危機標誌著西方道德體系的坍塌,因而由其引起的貫穿歐美的債務危機是這種影響的標桿。顯然,經濟影響可以量化,但這種損失雖然巨大,它像樓市有起有落一樣長期來看畢竟可以補救;這種瀰漫西方的道德危機所帶來的真正影響可能恰恰如道德的定義而屬於潛移默化的精神範疇,代表著整個西方深層的墮落或腐蝕。

4.正確認識中共和其經濟實質是解決危機的唯一途徑

是凡對經濟學稍有興趣的人都知道此學科的奠基人應是18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而他集其一生所學而作的《國富論》永遠是經濟學聖殿的瑰寶,具有無可比擬的現實意義。但很少人知道亞當斯密一生有兩大巨著:另一部是身後才發表的《道德情操論》。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人們詢問今年3月2日去世的,被「華爾街日報」社論譽為「美國百年來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詹姆斯•威爾遜他一生最推崇自己的哪篇著作時,威爾遜毫不猶豫地答道,「是《道德感》」,一本1993年才出版的書。在書中,作者明確表示,雖然人性有很多缺失,但其根本的特質仍是「找到一種讚美他人和獲得他人讚美、追求公平交易也追求做好事、追求利益也追求榮譽的慾望」。

顯然,如果以威爾遜的這段話來衡量外表光鮮的中國經濟,難免給人以南轅北轍的感覺。或許,正是中國經濟及整個體制的道德缺失甚至危機促成了其今日的「黨進民退」,貧富不均。

亞當斯密和詹姆斯•威爾遜都顯然不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成員,但他們和哈耶克一樣,給人們的忠告是如此的一致,明瞭,基本,而且重要。試想,如果美國房市次貸在華爾街大行其道之時,相關人士能夠遵循威爾遜之「追求公平交易也追求做好事、追求利益也追求榮譽的慾望」的警言,隨後的危機還能如此深重以致於美國經濟被拖到崩潰的邊緣嗎?

(節選自《真實的江澤民》第十章;作者:《真實的江澤民》聯合寫作組)

(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揭秘:偽造的江澤民
江澤民在六四事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江澤民陽奉陰違激怒鄧 喬石「押送」江到黨校表態
江澤民「三代表」出籠內幕 楊白冰公開罵其是垃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