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巡城馬」民間通信金融通道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溯源公所的台山老僑們說,離家在外的人賺到錢後,向家鄉的親人報個平安,並匯生活費回鄉下,早期還沒有銀行或郵局的時候,他們託一些往來兩地的水客帶東西,這些水客被稱做「巡城馬」。「巡城馬」是粵語特有的稱謂,本義為舊時在城牆上巡邏的騎兵,後用來比喻滿城跑的人,漸漸發展為一種職業的代稱,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郵差,所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營業所,多是相熟信得過、講信用的人。

溯源公所的會員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甚或還有更多代的華人。其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來北美淘金、從事種植園、開礦、築鐵路、做苦力的廣東人。祖籍台山的雷石堅是第四代華人,曾祖父19世紀加州淘金潮時來到美國,他說:「130年前我爺爺是在三藩市出生的,估計那是築鐵路的時候,我鄉下還有舊時渣打銀行的銀單,是他直接託給人手送的,那時這些銀單通過水客帶到香港,香港帶到台山公益(鎮),我們再到公益(鎮)拿錢。」

僑匯多,建新屋多,很多華僑聯袂在鄉下建築的青磚灰瓦僑墟樓,連成一體形成僑鄉特有的建築群,雷石堅說:「100年前美國的人工50美元一個月,我阿爺從美國匯回來200美元,就可以起一棟樓,所以我家人總說,這棟樓是200美元建的。民國初期,整條村當時都是華僑回來建的,非常漂亮,全部一樣款式,有圍牆圍著,請洋工在那裡種花,我們村那時有兩個俱樂部,兩個排球場,十幾人在那裡種花,全部是華僑回來建的,還請妹子照顧家庭。」

同時帶回來的,還有一批金山箱、火水燈、留聲機、衣車等「洋貨」,甚至還有西洋畫報。雷石堅說:「我家那時有很多英文的畫報雜誌,他從舊金山帶回來的,我還是小孩,就覺得世上怎麼還有(金髮碧眼)這麼奇怪的人,但是這些畫報在文革時全燒了。」雷石堅還記得家人的信件中,教海外謀生的親人怎麼用山草藥煲水治療白癲風,用土方來治病的書信。

第三代華人的溯源公所主席雷文波說,他的爺爺早年出國在舊金山的種植園打工,後來和他父親一起在紐約布碌崙開洗衣館,他描述舊時華僑返鄉時,喜歡從國外帶回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他們把行李打包在四角鑲鐵的「金山箱」裡,「洋斧頭、洋指甲鉗、熨斗……整箱東西都是鐵傢伙、洋貨工具。」雷文波說,海外的工具質量好,還有洋毛毯、金山橙也是舊時老僑喜歡從海外帶回的物品,到最近幾十年才開始有帶花旗參。另一名老僑雷金鳴說,在大陸發布票的時代,「我們試過寄牙膏、牙刷、手巾…,什么都寄。」

這些老僑家裡保留的書信和「古董」工具,見證了華僑在海外的奮鬥史,是上一代華僑的集體記憶,也是他們留給下一代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漢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