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關節炎的診斷方法介紹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2月19日訊】12月4日,位於洛杉磯縣西科汶納的橘谷女皇醫院與健友醫療網、關節炎基金會和Stryker公司聯合舉辦健康講座,邀請了余冶平醫學博士(Lincoln Yee)講解有關關節炎的健康知識。余博士著重強調了三點:第一,如果關節疼痛,要看醫生診斷具體病情,切勿積久難醫。第二,即使關節疼痛仍然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運動。第三,如果病情真的已經很嚴重,不要害怕做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炎的診斷方法

關節炎的病因有多種,同是關節炎,如果是不同病因引發的,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在治療前需要診斷病因類別,如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和缺血性壞死。現代西醫對關節炎的診斷方法包括身體檢查和測試,如血液測試、尿液分析、電腦斷層攝影術(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X-光。

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據余醫生介紹,現代西醫對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包括飲食、運動、休息、助行器、藥物、可的松、葡萄糖胺、黏性補充療法、護具等非手術選項和關節置換手術方法。下面根據余醫生的講解做簡單介紹。

短期臥床休息

可以幫助減輕關節炎症和疼痛,主要針對因多個關節受影響,以及疲勞引起的尤為有效。

減輕體重

美國人平均超重20-40磅,每人平均每天走5000-7000步,身體超重對膝關節造成承載負擔壓力,容易誘發關節炎。

均衡飲食

有助於管理體重和保持健康,從而有助於預防關節炎或緩解疼痛。

適當運動

運動是關節炎治療的重要部分,適當及定期的運動是最有效的。運動形式包括提高靈活性的全幅度伸展運動、可提高肌肉力量的強化運動和可改善心血管健康、幫助控制體重的有氧運動。

冷熱療法

減輕炎症和疼痛。包括冷療和熱療。

熱療法可以加快血流、增強疼痛容忍度、提高靈活性。冷療法通過採用冰袋、冰塊按摩、OTC噴霧及軟膏,透過麻木關節周圍的神經減輕疼痛。

物理治療

目標是讓患者可以重新輕鬆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並教會患者使用助行器。其他輔助設備包括夾板或護具、矯正術、浴凳、手杖等可用於協助日常活動的設備。

藥物止痛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環氧合酶-Ⅱ,起到暫時減輕疼痛的作用。

營養補充劑止痛

包括葡萄糖胺和軟骨素和膳食補充劑。在使用該類產品減輕疼痛前,建議諮詢醫生。

例如患有糖尿病的骨關節患者在服用葡萄糖胺之前,應向醫生諮詢。另外,因為葡萄糖胺是由貝類動物的殼製成,所以如果您對貝類動物過敏,請勿服用葡萄糖胺。

除了維他命和礦物質,大部分膳食補充劑的長期作用尚不熟悉。在加工製作中,膳食補充劑可能未被標準化。補充劑的功效或任何副作用可能因不同的品牌而不同,或者甚至在一個品牌中因不同的批次而不同。

皮質類固醇的功效和副作用

皮質類固醇的口服和軟膏產品具有消炎作用,短期使用會帶來腫脹、食慾增加等副作用,長期使用後的副作用包括毛髮生長過多、骨質疏鬆、高血壓、感染及高血糖等。

透明質酸(雞冠)注射劑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5-13週)有效減痛,但是不能防止病情惡化,而且價格昂貴。

膝關節置換手術

手術時,醫生會將構成膝關節的大腿骨及小腿骨的受損或撕裂部分,換成由金屬及塑料等材料組成的可互相順暢滑動的人工關節。目標是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和恢復日常活動,但手術後應避免做滑雪、棒球、跑步或頻繁跳躍等運動。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項頗常見且安全的手術。對大部分人來說,因改善病徵而得到的好處遠遠多於壞處。但是,所有手術都帶有風險,分別為副作用和併發症。

副作用是指手術雖然成功,但可能產生暫時性的不良後果,其大部分都是輕微及短暫的。例如由於使用全身麻醉藥或止痛藥而引起的不適。在手術後的三個月內,接受手術的膝關節可能會在活動時感到疼痛及出現腫脹。膝關節的外側及手術瘢痕部位可能會出現麻痺,有些更可能成為永久性。長遠而言,人造關節不可永久使用。若干年後,可能需要再次接受置換手術。

併發症是指在手術中或手術後出現的問題,但大部分人都不會遇上。部分併發症在任何手術中都有機會出現,包括手術中或手術後大量出血、感染,以及對麻醉劑過敏。

膝關節置換手術特有的併發症包括:傷口癒合不良,約5%的手術切口不能妥善癒合﹐而使感染機會增加,可能需要通過整形外科手術予以處理;關節不穩定,約1%-2%的患者﹐更換人工膝關節後不能使之完全穩定,因而可能需要穿上膝部支具;脫位,約1%的患者會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膝蓋骨脫位;血凝塊,在手術後的六個星期內,均有可能在腿部的靜脈內形成血凝塊,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血凝塊可能會脫落,造成肺部阻塞。大部分此種情況是可以治癒的,但病情也可能十分嚴重。醫生可能會為您處方藥物或建議穿壓力襪,以避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是否出現併發症,取決於所接受的手術類型及整體健康狀況等多項因素而定,患者應向醫生查詢有關詳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