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

豐富基本功──音階的練習

文/沈亮寬
font print 人氣: 21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5月25日訊】音階(Scale)的練習,相信對許多學生而言,經常是苦不堪言的一件事,但它卻又是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練習之一。大部分的學生練習音階很容易流於只重視速度,而忘了這枯燥的練習也可以是很有特色及感情的。

許多有經驗的老師,只要是第一次聆聽前來上課的中、高階程度學生演奏樂器,基本上都會要求他們演奏一個音階,因其技巧、音樂性、甚至是風格等,都可藉由音階的表現一覽無遺,且老師也可根據演奏音階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聽其他的樂曲,當然更可根據情況來排出一系列需加強的課程,由此可見練習音階之重要性。

為了不讓音階的練習變得枯燥無趣,以下列舉兩項我較常讓學生做的練習以供參考,當然練法或加強項目也會因程度而有所不同。除了眾所皆知的傳統練習外,如平均度、速度快慢、節奏變化及大小聲部分外,我也喜歡讓學生擁有情感方面的練習,如不同時代風格或不同作曲家風格的表現,因為我認為經由這種情感式的練習,更能豐富學生的音樂能力並拓展他們的知識與素養,在練習相關曲目時,更容易發揮及進入情況。

不同時代風格:

當學生的音階已練到非常純熟的地步時,我便開始要求他們練習巴洛克、古典或浪漫樂派等風格,這樣的練習無非是要學生能清楚每個時代不同的風格表現,並且希望他們將音階的練習「音樂化」,超越技巧,並把音階當成是首曲子來練習。

不同作曲家風格:

有時,我還喜歡挑一些不同時期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等,讓學生以音階來詮釋。在這演繹的過程,同樣的也是希望學生能廣泛的涉獵曲目並能將作曲家的精髓以音階展示出來,所以我常會問學生:「可否請你以貝多芬的風格演奏C大調音階呢?」許多學生乍聽之下常會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如何演繹,更有學生會以誇張的形式來演奏,這些都說明了曲目涉獵不夠寬廣及對作曲家及其作品了解不夠深入,聆聽的音樂及看的書不夠多,也指出了自己需在何處努力和加強。

音階,如果只是以機械式的方法來練習,必然會枯燥無味,而有感情或帶有風格的練習不但能豐富音樂的練習,更是許多世界知名音樂家必用之方式之一,當然練習中表情的投入也是重點。基本功的練習其實可以更多元化且更有音樂性,如果經常能把技巧性練習注入感情、表情、生命與思考,相信對於日後的音樂表現會更有主見也更見精湛。

◆作者沈亮寬來自臺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4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2007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甘迺迪音樂創意獎、臺灣長笛演奏成人組冠軍。

(責任編輯:索妮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學二十餘載,經常遇到學生學樂器卻從不聽音樂,頂多聽聽自己正在練習的曲子,或只聽流行音樂,但其他相關的曲子或不同的樂器曲目及作曲家一概不碰,學古典樂卻幾乎不聽古典樂曲!
  • 想要在學習樂器時,把音樂的技巧、音樂性及背譜能良好地協調起來,掌握好樂理(即音樂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從別的老師手上轉過來的學生,程度頗高,但彈奏起樂器時,內涵不夠而且不太有表情及音樂性,充其量只能說是把音彈對而已。之後再詳問曲中的一些記號、術語、和弦及簡易的和聲進行及曲式等,才發現這些學生幾乎是一問三不知,無怪乎彈奏起樂器時,自信度不夠、不踏實,且不知所云也。其實樂理是學音樂的基本概念,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瞭解曲子,還能做曲式分析,如此才能真正瞭解曲子本身的內容,而更精準地掌握演奏的精髓。
  • (大紀元記者袁麗澳洲悉尼報導)出生於1954年的李敬姬教授(Professor Kyunghee Lee),今年已經將近58歲了,看上去卻像是40歲的中年知識女性,言談舉止中,李敬姬透露著和藹、親切、樂觀、積極的態度,同時也散發著藝術家的熱情心智。對鋼琴的摯愛,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成為醫生的職業生涯;走進音樂的殿堂,使得她成為一名受人愛戴的音樂教育家。
  • 國家教育研究院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9年)」將品德與生命教育之落實、霸凌、中輟等問題為國民教育與學生事務輔導亟待解決之重要課題。年報中提出許多具體的解決方法,然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當前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密切關係,要想消弭這些問題,就必須由涵養學生人文精神出發。
  • 學習音樂的過程是有苦有樂,但本質應是快樂的,如果硬是「趕鴨子上架」或是被家長逼迫而學習,想必效果及過程應是不甚理想。有道是「行行出狀元」,學音樂絕不會是孩子興趣的唯一選擇,多觀察孩子,孩子會慢慢展現出自己拿手、擅長及喜歡的一面,到時與孩子好好談談,再決定要不要學及要學什麼,而不是只憑著家長們自己認為該學什麼來做評判,當然家長還需想清楚希望孩子學習這項事物的目的在何處,而不是一味盲從。
  • Jason是一位六年級生,從來沒學過任何樂器,甚至對學音樂有偏見,認為音樂是女生才學的,男生不該碰音樂。
  • 在我教學生涯中,教了不少主修音樂及非音樂主修的學生,有秉持對音樂的喜愛而努力鑽研、練習自己樂器的人,也有極少部分願意認真去了解音樂的內涵而涉獵各種相關書籍者;然而也有許多學生沒興趣去看與音樂、藝術相關的書籍,或無心多聽自己主修樂器以外的音樂。倘若音樂不是他們的主修,或可不需強求;但對於想要以音樂為專業的人或學樂器的人,我認為除了應該努力不懈勤練樂器,也該充實自己音樂的涵養與見解。
  • 最近幫一位老師代課,發現這位老師上課使用的課本太多了。學生中有一對姊妹,七年級的姊姊上課時間是45分鐘,二年級的妹妹上課時間30分鐘,在短短的上課時間內,姊姊就使用了六本課本做教材,而妹妹也有五本課本之多。當我看到這些課本,不禁感到驚訝,一般45分鐘課程我使用3本課本左右,30分鐘則約2本(因人而異)。一開始覺得是否自己用的課本太少了?經過代課過程才發現,原來這位老師從不教導學生樂理或講述其他與音樂相關的事宜,上課中只要學生有練不好的地方,只是要求回家努力練習,幾乎不花時間了解為什麼學生練不好或講解如何佐以理論來達到貫徹音樂的教學及事半功倍的效果,無怪乎需要使用許多課本。然而東方學生的家長普遍認為課本越多,表示老師教學越認真,其實不然。
  • 教學生涯中,常有學生或家長抱怨某些練太久的曲子可否換成新曲子,以免太枯燥而索然無味?有時也會遇到學生、甚至家長來請求不要練習基礎的東西,如音階、琶音等等行不行?又或者少練一點可不可以?而我總是反問他們,是不是可以不吃飯或、天天喝幾口水來過日子呢?
  • 許多學生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時常會忘記或忽略慢練的好處,總認為快,才能顯現自己的了不起、才感覺過癮,殊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味求快,很容易浮現技巧性及音樂性的問題,致使練習進程遲滯不前;相反的,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練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