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雜食食蛇龜不吃蛇 保育類二級

人氣: 15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4日電)食蛇龜俗名為黃緣閉殼龜,為陸棲性淡水龜,不吃蛇,以蕈類、昆蟲、蚯蚓、動物死屍等當食物的雜食性動物,屬保育類二級。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今天說,食蛇龜主要棲息低海拔次生林、闊葉林和周邊環境,野生個體成長速度慢,壽命長,達性成熟時間長,約超過10年以上。

食蛇龜的繁殖力低,產卵季在5月至7月中旬,母龜成體每年約可產卵1至2窩,每窩產卵數1至3顆;活動範圍不大,且具有極高忠誠度。

翡管局說,食蛇龜有季節性遷移習性,從12月至隔年3月低溫季節,多利用森林底層或高覆蓋度芒草叢下方渡冬,夏季偏好較開闊森林邊緣環境。

食蛇龜遇到驚嚇時,會把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故又稱黃緣閉殼龜,至於名稱由來,翡管局表示,早期日據時代即已出現,應和台語有關。

食蛇龜因人為開發導致棲地環境逐漸消失以及盜獵捕殺壓力,保育問題面臨考驗,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

翡管局說,因大陸市場龐大需求,台灣的淡水龜正面臨嚴重生存威脅,其中又以食蛇龜與柴棺龜所遭受獵捕狀況最為嚴重。

台灣是亞洲少數能保有穩定野生龜類族群的國家,但近年來,不法之徒受利益誘惑,大量非法獵捕保育龜類的案件時有所聞,確保穩定野生族群工作日顯重要。

在翡翠水庫集水區內,為確保大台北民生用水供給安全,嚴格管制人為開發行為,不但維持水源穩定與品質,也營造出台灣低海拔地區重要的野生動物庇護所。

翡管局說,據101年初步研究顯示,發現食蛇龜有74.3%是在民國85年至92年就曾捕獲,今年捕獲未曾記錄過的個體僅佔25.7%。

雖尚無精確記錄,在沒有非法獵捕情形,食蛇龜只要能長到成體,死亡率相當低,壽命可超過50歲。

翡管局說,食蛇龜原廣泛分布在華中、華南、台灣及日本琉球南部島嶼,過去因棲息環境快速消失,加上近年來的非法捕捉,在大陸已無法找到穩定野生族群,因此更突顯保育台灣食蛇龜工作的重要性。

翡管局表示,水庫集水區是目前已知有最穩定的野生族群區域,已受到國際保育組織重視,未來朝向劃定保護區,盼可影響周邊國家對野生龜類的保育,也希望集水區成為亞洲龜類保育的示範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