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定終身 專家談兒童教育

安雯
font print 人氣: 1238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安雯紐約報導)賓州人類學研究中心潛能開發研習課程、美國新澤西NJIT大學商業管理碩士、臺灣天才教育訓練講師劉玉文老師,從事幼教工作十餘年,接觸與教育的對象從準媽媽、父母、幼兒與青少年,到成人的情緒輔導等。她在安康寧健康之友會舉辦的講座中,多次表示,零至六歲的兒童教養,影響孩子的一生。

劉玉文表示,中國有句諺語「三歲定終身」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小孩的大腦發育在零到三歲已經完成了80%,到六歲完成了90%。三歲以後,小孩的說話方式,人格方式已經形成。零到三歲小孩聽得懂,會感受,只是不會表達,這一階段是吸收階段和累積智慧的過程,父母給小孩什麼,他們就吸收什麼。

培養平穩的情緒人格

劉玉文認為,小孩的人格教養非常重要,如果在零到三歲時期教育不當,會導致小孩在兒童時期出現情緒適應、過動、自閉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青少年時期出現溝通、憂鬱和人際關係問題。

情緒人格教養三歲定終身,非常重要。要想培養穩定的情緒人格,父母步調一定一致,要學會相互溝通。對於這個期間的孩子家長要教其規矩,不要採取打罵方式,因為他們會感到害怕,所以要建立溝通能力,對其多講話,多講道理。如果家長情緒快樂平穩,小孩會有同樣表現。

兩歲:覺察自我的開始

俗話說,可怕的兩周歲,兩歲的孩子可謂小霸王,這個期間也是覺察自我的開始。劉文玉提醒家長,應多因勢利導地教養他,但不要採取強硬方式。例如,耐心地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一定要講正面道理,不可有負面字眼。否則,他長大後發出的全部都是負面信息。這個期間的孩子記憶的都是最後一個字,如「不要跑」,他們會聽到「跑」,他會跑得更歡。相反,你可用「安靜」、「慢慢走」代替。這個時期的孩子第一次學會說「NO」,但他們說NO並不代表NO。

兩歲同時也是語言發展的開始,家長最好使用一種語言,如果家裡人說不同語言,同一個人要一直保持對其說同一種語言,如媽媽說英語就要一直對孩子說英語,不要對其又說英語,又說漢語,這樣容易使其產生混亂感。

天才和人格情緒發展共步

劉玉文表示,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會更強,四歲前家長給了些孩子什麼最為重要。四歲的孩子溝通能力增強了,要很好地訓練他的時間概念,讓他學習獨立。如你可對他說:「媽媽要上廁所,5分鐘回來。」也可設鬧鐘。但重要的是要讓他知道你在哪,知道媽媽講的都能做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個性,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這樣容易使其產生自卑或自傲心理。天才和人格情緒發展共步,所以家長要花時間教孩子。5到6歲的孩子好勝心強,容易產生挫折感,家長要對其多加鼓勵,給其掌聲,但不要讓他養成自傲心。

情緒很重要,情緒影響學習,其實每個孩子都很聰明,家長要學會配合,調整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責任編輯:索妮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iton)是教育的世界趨勢,被看成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在教育過程中關注被教育者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教育個體的健康發展。但由於情感教育不像知識教育那樣具有可視性和測量性,往往易被家長們所忽視和不夠重視。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您是不是心疼寶貝的爸爸媽媽?不小心寵壞了孩子可不是件好事兒。其實給不懂事的孩子上規矩,恐怕是為人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之一了。給孩子立規矩不能框的死死的,也不能過於任性;具體需要對孩子深刻瞭解後再做相對應的規定。
  • 最近參加「愛的書車」巡迴宣導研習會議,講師的內涵和準備的資料非常充實。其中,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講座陳老師提供的資料,大大震撼了我的心靈,資料提到:「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有深度和廣度的閱讀」。
  • 孩子成長到幾歲才可以放心讓他們獨自在家?其實,沒有特別年齡標準,主要取決於孩子的獨立性、適應能力以及他們的心理成熟度。也許一個13歲的孩子還不喜歡獨處,一個15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招朋引伴邀請朋友到家裡來玩耍。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的眼睛裡,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呢?來看看甚麼樣的媽媽不受寶寶「待見」吧: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更不會鼓勵孩子的謊言。但是,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
  • 現代父母奉行愛的教育,不願意打孩子,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教孩子,到底父母要如何孩子管教才適當呢?臨床心理師提供父母教子五大心法,有效管教卻又不傷親子關係。
  • 許多人都知道,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的傳統式教育有著極大的差異。而移民到加拿大的父母更是時常在電視和生活中接觸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加拿大的父母往往採用「愛心教育」,不吝嗇給予微笑和鼓舞,卻不會溺愛孩子,而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主。他們的教育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孩子無時無刻不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加拿大父母育兒的簡單例子: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如果別人都去跳橋,你也跟著跳嗎?」幾乎每個問這個問題的父母都會被反駁說:「每個人都這樣,為甚麼我不能呢?」我們的媽媽正如大多數家長一樣,希望我們成長為不受社會壓力、周圍環境影響的有主見的人。
  • 孩子逞口舌之能一大堆的歪理,讓家長和老師氣極,到底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