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悔過自新故事(三)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三、清正為民

北宋的寇準原籍山西,出身於書香門第。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

寇準自幼聰穎過人,七歲時寫了《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成為「三步成詩詠華山」之佳話。

寇準不負母望,十八歲時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至家鄉,寇準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準官至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大事鋪張,大擺宴席,又請來了兩台戲班,準備宴請群僚,極盡豪華向賓客炫耀。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

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中,寇準在松油燈下讀書,其母在一旁織布,上有題詩道:「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湧,當即「辭賓客,罷宴席」,此後嚴於律己,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一代賢相。

寇準上任後,剛正廉明不畏權,敢於直諫。當時朝廷已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

寇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政王沔從中作亂。時逢當地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寇準上奏時政得失,談到天人感應之理指出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並說:「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面解釋。」

當王沔等人上殿後,寇準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說了一遍,然後問王沔道:「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平嗎?」王沔恐懼不敢答話,宋太宗於是命人重審此案。

寇準從不阿諛逢迎,因觸怒權貴被貶為地方官。宋真宗時,遼軍二十萬大規模南下入侵,大敗宋軍於高陽關,已至澶州,震驚了北宋朝廷,邊境告急文書頻傳,「急書一夕五至」,朝臣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等人主張立即遷都金陵。

宰相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為相,說:「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報國,秉道正氣。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準可以御敵保國。」宋真宗於是任寇準和畢士安同為宰相。

寇準堅決主張抗遼,收復失地,並請宋真宗親征以鼓舞士氣,為了防止王欽若等人向皇帝進讒言,寇準把他們調到天雄軍前線等地去防遼兵。寇準與宋真宗來到澶州,他提醒宋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機的情況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

寇準指揮作戰,宋軍氣勢倍增,首戰告捷。遼軍氣勢大落,轉而「議和」,此後不敢大規模入侵中原。宋遼邊境干戈寧息,人民生活安定,貿易繁榮,後來有詩人在《澶州》詩中稱讚:「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 一」(寇準曾被封萊國公)。

寇準先後兩次當宰相,長達三十年,始終淡泊自守,當時的處士魏野寫詩稱讚他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意思是說他幾十年官居高位,從不為自己謀私利,沒有為自己建造一所豪華住宅。

後來寇準被貶南遷後,一次遼國使者到宋都汴京,看著朝臣們,問引路人,誰是「無地起樓台」的宰相,當時的許多朝廷官員們都羞愧得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寇準為相,任人唯賢,他憂以民憂,樂以民樂,深受百姓敬仰,當時汴京民謠唱道:「寇萊公,柘枝顛,與民同樂不夜天」,描寫出寇準與百姓同跳柘枝舞、共歡歌的景象,民謠中還有「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的讚譽。

寇準在偏遠的雷州任地方官時,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傳播中原文化,講授天文地理,後來當地人們修建了「寇公祠」以紀念他,而他飲用過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稱「萊泉」。

寇準寫的《紙鳶》一詩,描寫出身為宰相的他與兒童們一起放風箏的樂趣:「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一邊放紙鳶、一邊渴望騰空而起伴著「白雲飛」。

他的詩作多清新之句,充溢著一代清官的高風亮節與遠大志趣,如「獨向東門凝目望,園林無處不啼鶯」(〈輦下春望〉)、「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而他寫的「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正是他濟世安民之志的真實寫照。@(《宋史》等)

(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蔥鬱山川的雲飛水動,皆神韻天然,山水詩人則以新奇而雋永的筆觸,繪聲繪色的描繪出山川之美,給人以自然清新、境界開闊的特殊感受,一種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鋪開。
  •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肅殺的季節。中華文明經過夏季的熱烈,迎來的是秋季的沉靜、傷感、迴響。在漢唐雄風一千多年的吹拂之下,文化的果實已然芬香四溢,等待人們的採擷。所以中華文化在這個季節裏,回味多於創造,總結多於創新。這個秋天,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是中華文明的最後一個千年。
  • (shown)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爆發,噴湧而出的岩漿直衝雲霄,遮天蔽日的黑煙挾帶著滾燙的火山灰向人們襲來,僅僅十幾個小時,奢華靡爛的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就從人類的視線中消失了……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台灣各大城市的孔廟都隆重舉行祭孔大典,莊重演出佾舞。 專攻雅樂的陳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強調慎終追遠,不管是身體、聲音或動作,都在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意。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作為士大夫,他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因為有改革弊政的遠大抱負,在仕途上坎坷頗多。
  • 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與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修煉文化,貫通天、地、人,他決定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性。
  • 陝西終南山,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為數不多、還存在隱士的地方。在喧囂的世界之外,仍然有很多人來到終南山修行,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囂外,半畝菜地,幾株果樹。
  • (shown)真相歷史◆著名國際學者李約瑟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可以說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這番見解得之於曾七下西洋的鄭和艦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良材美質都需一番雕琢方能成器,古今有成就者概莫能外,鄭和自然也在其中。1381年,明軍遠征雲南,半年內平定了雲南全境,馬和成了小戰俘,被帶回應天府(南京),作了小太監。由這次命運轉折起,馬和被漸漸推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 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沒有讓他們在舒適的客人卧室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問為甚麼,老天使答:「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 古人人制定的禮、樂,有助於人節制自己行為,符合道德規範。釋、道、儒三家的學說,有助於人民了悟宇宙的真理和得到高級生命的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