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品故鄉馥郁芳華4

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作者:毓修
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山‧坡

台東的山因著太平洋水汽滋養顯得特別蓊鬱。品華老師在濃郁的藍調裡添紫佐綠,將遠山刷出空間與厚度,平穩而紮實。順勢登望,遊走其間,循著草的時序嗅聞著枯乾雜黃或嫰綠點翠。

作品「山語」雖以旁觀者的角度抒寫山景,然而完全沒有半點記錄式的鑿刻痕跡;遠山舒緩而輕柔,似雨霧薄罩,聲線迷人地吟唱,時而低迴、繼之清亮,將心之嚮往與自然的回歸,在視覺、聽覺中體察出極高的舒服指數。可能是潤溼之雨葉,也或許是青澀的草香,無一不令人神往而想踏入畫裡,盡情享受香風拂面、綠意醉人的沁心感動。

陳品華《山語》 76×56cm_1998(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秋雨來過」是近期中讓我頗為驚豔的佳品。若不是逐放自己於山野間,體察季節更迭下濕度與色溫漸序而微妙的差異,如何能將秋野上新黃、老綠於秋雨沐後濕透變柔軔的質地表達得絲絲入扣,彷彿行過其間褲管沁透的涼快體驗。秋之野就該是溫暖而多彩的,特別在雨後,那留不住的乾筆在彩水裡渲染開來,這是畫境和心境選擇了技法的鋪陳,更是遼闊大地供萬物生息無償的恩賜;在品華的筆下萬千氣象,典麗而直接。

陳品華《秋雨來過》 76×56cm 201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叩訪(單純風景中的人文闡釋)

倘若你沒頂著烈日,在蒸烤過的土地上勞作過。或者你也不曾眼睜睜地看著風災土石無情地蹂躪一家子的未來。也或許你突然覺察到:家鄉的種種美好已似父母之身若殘蠋般一點一滴流逝得心慌…。面對這一切,只能哀歎認命、無言以對,還是將其轉化並昇華至藝術創作的動能與養分。品華老師選擇投身記載,用圖與行動擁抱,擁抱這片土地上原有的美好及不完美,更擁抱無力回天的點點缺憾。

因著台東地貌的靈秀,品華老師在書寫家園時自然從原始動人的景致著手;而看似單純風景的表象下,常藏有創作者易感而豐盈的人文情懷。從早期作品「它們的故事一」以極為優雅的色澤鋪上滿眼的乾草土坡,從幾近蒼白的視覺感中,從旁觀者的角度點出人跟土地拼搏的隨適與無奈。

陳品華《它們的故事一》 76×56cm 1991(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將一首優美的寫景詩譜以二胡蒼涼之悲鳴,幽幽遠遠如電影般隔著螢幕演奏著。相對於「它們的故事一」之抽離,近作「它們的故事二」則多了份致入式的關懷感。這時屋子及荒草都覆蓋予暖和色彩,雖荒湮漫漫,相較於故事一裡人去樓空之愁悵,反倒多了些許安貧樂居的氣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著雨後豐美的草糧或者午后閒適的小憩…。日子依然清苦,仍要在輕嘆中正向而勇敢。

兩件相距多年的同質等創作,雖都無大尺幅的人文刻畫,也沒過量的情感堆疊;相同的是品華老師以其溫柔之調性潤澤這片土坡宿命的乾澀。彩筆花花,豐富予無限生機;細嚼歲月,訴說他們生命中不得不卻可以承受的故事…日復一日啊!

陳品華《它們的故事二》 76×56cm 2009(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對於品華老師來說,關懷起始於無私的愛所積蓄下的種種期待。只因國中時的校外教學,對於三仙台的神話傳奇開始有了嚮往與愛,以致前前後後兩年間,光就此主題便投注近六十幅的創作;如此驚人且不厭其煩地描繪,應不僅僅是風光綺麗、勝景迷人吧!

陳品華《三仙變奏之一》 56×38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作品「三仙變奏」之一、二、三,以其一貫的寫景手法將三仙台在不同時期的美忠實地呈現;然而細心如你是否留意到:原始植被正逐步退讓出生息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打破神話秘境的生硬建物及如織的觀光人潮。這是文明進步的代價,卻也是自然保育的悲歌,沒有泣血激昂的控訴,品華老師以其高尚的人文素養,堅持從美學的高度優雅輕啜,呈現心中流逝得淌血的不捨。怎不令人動容!

陳品華《三仙變奏之二》 76×56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陳品華《三仙變奏之三》 56×38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同樣源於愛鄉護土的心所創作之全開大作「天佑都蘭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砌,特別眷顧地將都蘭鼻隱身於台東這片純淨的海灣上。山壁在海潮經年的拍擊下,進逼著岩壁上的草,雖不敵而崩解,然堅韌如世居於此的子民們,在望而生畏的巨潮襲來時,除了秉持信念、堅持守護外還能有再鬆手的可能嗎!這護衛著後方淨土的屏障,以前哨者的姿態屹立著。

陳品華《天佑都蘭灣》 112×76cm 201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再如石敢當矗立之孤挺椰子樹,是品華老師立場觀點的投射,它強勢地宣誓著不可逾越的止限,即使崩塌有時,然護佑的決心在倒下前絕不容質疑。這在品華老師的作品裡是近期創作中的覺省,以往的創作初衷多採取:將心中家鄉的美留駐,希望藉由創作的主體語言來喚醒愛鄉、敬土的心念。此件作品中堅實的灣壁在強勢切入之構圖的壓境下,讓侵襲者的大海都懾服而順緩,也得以將心底的話說得既明晰又深刻。

陳品華《凝視》 76×56cm 201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八八風災重創台東,這是身為台東囝仔的品華老師不忍卒睹的痛;沒有第一時間奔回是怕無法承受眼前的一片瘡痍。兩個月後返鄉探視,在興昌海邊與之凝視(作品:凝視)。心揪結如草蔓般捲曲、交疊出似無止盡的悲鳴,任風吹越…在林梢、在山顛。已滌淨的流木支解橫陳,在對望瞬間淚已婆娑。可以選擇「美麗」的見證嗎?品華老師挽起衣袖以畫筆將此生態無情的摧殘,靜默無聲地在作品中控訴。遠山如此豐美,雲層依然低迴,回不了家的樹根只能在不屬於它的角落嗚咽!這等深沉之闡釋已大大超越物象表層之意涵。心想:當創作者能將禁錮的心靈釋放,便能悠遊於更廣袤的自然空間,輕折一草沾雨露、徐捻一花訴心曲;抒悲憫於創痛時、讚生息於枯竭後。

<未完待續..>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風景是陳俊男最晚接觸到的水彩領域,寫生更是風景畫的基礎訓練。他使還記得剛練習風景寫生時,不懂畫面的取捨、水份的乾濕掌控、當下的氣候氛圍,總把風景畫畫成一張張有如風景明信片般的粗俗無味。但也從這幾年練習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如何畫好一張好的水彩風景畫。
  • 水彩是最適合旅行寫生的媒材,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們就是以水彩畫來紀錄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風光,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藉由這些水彩畫神遊她的領土,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水彩畫收藏家,同時也讓英國的水彩畫蓬勃發展。
  •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 畫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讓人記得人間的溫情、土地的芬芳、歷史歲月的痕跡、鳥兒的歡唱、和四季的容顏以及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美感經驗,那有什麼崇高的價值可言呢? —品華
  • 大自然的奧妙就在於它總是默默陪伴著你撫慰著你,不會硬要強加什麼給你,只是耐心等待你去親近它。多年來巡禮東海岸,讓我從中領會很多。我重複的畫沙灘,學習它的「柔軟」;畫岩石,學習它的「堅毅」;畫大海,學習它的「包容」;畫大山,學習它的「沉穩」;太多隱藏的道理與美感值得我們去發掘。 —品華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