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青農摸索技術 農地飆漲 障礙一重重

人氣: 18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謝平平台灣南投報導)阿里嘉夫婦從3C產業轉投入溫室栽種彩椒,起因為金融海嘯導致科技產業一片哀嚎,阿里嘉太太剛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無法重返原來工作的科技界,而阿里嘉先生則放了無薪假,兩人覺得科技業起伏太大,「希望做點不一樣的事情」,碰巧當時朋友透露,「溫室好賺,成本又低」,兩人遂決定放手一搏。阿里嘉先生先到農場實習打工,學習經驗,之後遇到政策釋出溫室補助,兩人於是「撩下去」,從租用農地、投資溫室設備、土質改良、種植技術摸索、找對通路,加上其他損耗,期間投入金額逼近700萬,一直到了第3年,才開始回收。

兩人租用農地開始種植入門款農作物——青椒(彩椒的未成熟果),「邊做邊學」,第一年收成時,青椒成了「紅黑彩椒」,拍賣價格僅剩1/3;兩人去報名農業相關課程,包括農藥施放等,但阿里嘉夫婦發現,農藥課程提供的數據多半從安全、小面積的實驗室而來,或是針對別種蔬果講解,跟他們所在的氣候環境上和在大面積栽培種植彩椒所必須注意的蟲害、通風度等環境,精細度上有一定的落差,農藥施放倍數經驗靠自身的摸索和紀錄非常重要。

前兩年的觀望期,他們發現選擇作物很重要,門檻低的大家都能種,不常見的成本高,利潤高的已經有人固定會種。夏天是農業的旺季,阿里嘉先生每天都工作超過12小時,但每月收入幾乎沒有盈餘,直到第三年改種彩椒,情況好轉,才能請工人幫忙。

此外,阿里嘉夫婦認為,想從農要趁年輕,收成時,阿里嘉先生每天要與工人搬運6、70箱的甜椒,包貨後總計約6、700公斤,除此之外,還得做許多雜項的工作,許多人想退休從農,但要當成事業來做,通常體力已經不堪負荷,除非是原本就是從事體力活的工作,「這裡十幾歲的小朋友已經在貨運行打工,每天都要搬運很重的水果箱,體力都很好。」

而以溫室農業(非傳統農業)來說,阿里嘉先生表示,幸運的一、二年可以回收成本,「因為第一年沒有損耗、土也是新的,沒有蟲害。」但重要的是,若不是出身農家,也沒有相關背景,從農會比較辛苦,沒有背景的條件下,光是找齊資材就得耗費許多時間,但好處是,比較能接受新觀念,例如農藥施放倍數、維護地力觀念;許多老農施行慣行農法,以產量為重,化肥、農藥的施放倍數多以農藥行交代的為準,但到底是否合適,還是一個問號。

因為種種的困難,與阿里嘉夫婦同時間轉行進入農業的6、7個人,現在僅剩1人苦撐中。而阿里嘉夫婦經過不斷努力,穩定了產量與技術後,開始物色自己的農地,但幾年內,炒農地風氣盛行,該縣農地計價單位竟從農地的「分」改為建地的「坪」,一分地從80萬上漲到150萬,「若以較無設施的百香果而言,一分地(約293坪),最好的毛利為30萬,一般平均的毛利為15萬,若土地面積上漲,新手障礙更高,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意願更低。」他們直嘆,這是最棘手的問題——土地無法長期持有,租約到期,所有設施的成本、心血都將歸零。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