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稱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 不兜底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寶睿報導)近日,央行稱,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金融業依靠中共政府兜底將成為傳說。

央行稱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中共央行近日發佈《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報告稱部份行業、領域和地區的風險有所積累,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加大,理財等業務潛在風險應予關注,對於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央行稱,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順應基礎資產風險的釋放,讓一些違約事件在市場的自發作用下「自然發生。」

今年以來,大陸企業違約事件時有發生,3月4日,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11超日債」本期原定付息日期(3月7日)應當兌付的8,980萬元利息,只能按期支付400萬元,「11超日債」,成為中國大陸公司債券市場歷史上首個付息債務違約案例,打破此前中國式「剛性兌付」的傳說。

在「11超日債」爆發後,3月18日,浙江興潤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爆出無法償還35億元人民幣的貸款。

繼今年年初中誠信託爆出違約後,2月吉林信託公告投資者,2月19日,人民幣1億元的信託產品到期時,聯盛集團將無法償還投資者。到目前為止,超過最後一筆信託兌付日期已經50多天,吉林信託10億元產品兌付無期。

違約事件頻發 政府不兜底

在債券市場打破了「剛性兌付」的傳說後,信託行業也一直頻頻發生著違約事件,在不斷的違約信用事件中離打破「剛性兌付」或許也不遠了。在事實面前,之前一直說的兜底,此刻變得蒼白無力。

美銀美林的崔巍認為,雖然「11超日債」違約不大可能立即使中國金融體系陷入流動性吃緊狀況,但很可能會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

中共官媒3月6日、7日報導稱,「11超日債」違約打破了剛性兌付這一扭曲的潛規則,這是債市市場化必然要發生的。政府不會為金融業兜底了。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銀行業理財產品餘額9.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8萬億元。隨著銀行業理財產品規模的大幅度擴大,理財業務兌付違約風險也大增。在違約事件接連發生下,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兌付,現在連央行自己也沒底而說「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可見其風險之大。大陸金融業依靠中共政府兜底的想夢破碎。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moonsun2288@gmail.com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外媒:中國「超日」面臨標誌性債券違約
外媒:超日無法付息 陸首宗境內債券違約國際關注
中共兩會結束 中國樓市大降價
外媒:中國發生第二次企業債券違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