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當手機控制了人類

人氣 150

【大紀元2014年08月18日訊】不知不覺間,手機這種靠人腦創造出來的電子產品似乎正在逐漸的取代人腦、操控著人們的思維以及生活中的一切。加拿大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42%的受訪者每天有90%以上的時間處於「手機不離身」的狀態,70%的時間(約17小時)會將手機放在可觸及的範圍之內。當問及「在不同場合中,多久會查看一次手機」時,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約會時至少會查看一次;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至少每小時都會看一次。此外,還有很多人去洗手間時也帶著手機,尤其是16歲到44歲的受訪者,他們當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表示一直或經常這樣做。

這種「離了手機就不能活」的狀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樣一個當下十分流行的語彙,那就是「手機控」。網絡上對這一概念進行釋義時,將它作為酷愛手機、有手機情結的一類群體的代名詞。而這類群體都毫無例外的具有以下明顯特徵:例如總把手機帶在身邊,否則就會心煩意亂,感到不適應;例如經常下意識地尋找手機,並不時的查看;例如總會出現「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成自己的;例如當手機無法連線網絡、收不到信號時,脾氣就會變得急躁、不安。

若是按圖索驥、對號入座,我們便可發現,中國的「手機控」一族在數量上似乎更勝一籌。根據中國工信部統計的數據,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共有11.46億移動通信服務用戶,其中8.1739億用戶已接入移動互聯網。此外,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預測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手機上網用戶將達4.5億;到2013年,中國手機網民將會達到7.21億,全面超越PC網民。

無論是來自西方的民意調查,還是取自中國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都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從廣度上來說,幾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受到手機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從深度上來說,人類對手機的鍾情與依賴似乎遠遠超出了人們所能意識和察覺到的程度。換而言之,我們或許都要接受這樣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如今主宰人類的不再是人自己,而是那個由人腦研發、由人手製造、但並不具備人類特性的電子物種——手機。於人而言,手機不過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機械類產品,然而正是這種低能、毫無生命意義的硬殼物件卻在今時今日讓整個人類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或許這樣的結論會讓人覺得危言聳聽,早已習慣用手機來進行交流、娛樂的人則更會對此不以為然。加拿大的民意調查也顯示出,37%的人通過短信來實現交流,27%的人用手機來進行聯絡,16%的人收發電子郵件,9%的人則是為了使用社交媒體,另有3%的人通過聊天工具發送即時消息。儘管根據國籍、年齡的不同,各種方式的使用者人數占比也不盡相同;然而從大家各取所需的狀態中就能看出,手機所具備的一系列強大的服務功能足以讓每一位流連、青睞於它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極大的慰藉和滿足。

人類的快樂感受往往正是體現在慾望的滿足與需求的實現上,而手機一旦讓人獲得了恰如其分的快感,便會在人們的心目中比過親人、勝過愛人、甚至超越一切。正如有人形象的將「躺著抽鴉片」與「躺著玩手機」進行類比一樣,二者所包含的那個「癮」字足以詮釋箇中滋味。顯然,這樣的癮好極有可能給人帶來難以遏制的隱患與危機。類似「手機強迫症」等一系列病態和亞健康狀態的症狀已經在眾多的「手機控」中呈現出普遍、高發的趨勢。對於觸手可及的便捷背後也潛藏著弊端的事實,那些過度依賴手機的「手機控」們是不會深以為然的,他們總是刻意放大某種難以擺脫的衝擊和快感,卻一再遺忘、忽視為了獲得這種瞬間的短暫快樂所付出的難以彌補的沉痛代價。

然而,手機也好,網絡也罷,這些利弊相當、甚至某種潛在危機大於實際效益的現代科技並不會因為人類的視而不見而自動的消除自身所帶來的無法估量的巨大隱患。它在向人類輸送便捷、快感、樂趣的同時,或許也在通過某種不為人類所知的方式帶走一些更加寶貴、更具價值的東西。因此,當人類越來越深陷於類似手機的高科技產品撒下的誘惑之網時,或許最終的結局便只能猶如不幸落入蛛網的蟲類一般,深受其害、被其蠶食。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自由伸縮車 iPhone手機遙控
旺宏金矽獎  成大研發出遠端控車技術
多倫多奇才 手機控制紐約時代廣場屏幕
電腦仿人腦 自學什麼叫貓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