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22):談「天」說「地」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

人生天地間,「天」與「地」人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但什麼是「天」?什麼是「地」?漢字又是如何表達「天」與「地」的概念,恐怕一般人就不一定能說得清。當然可能有人會想:弄清了有什麼用?下面我們就看看弄清這樣的問題有沒有用。

《易經》中有這樣兩句〈象〉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相信這兩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一些學校、單位、企業等,都喜歡從中擇其為名、座右銘、校訓、宗旨。可是,如果請教他們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或字面上的麼意思,比如「天」是什麼意思?它為什麼會「行」且「健」?「健」又指什麼?

君子又為什麼要「自強不息」?為什麼是「自強」而不是「他強」?為什麼「自強」還要「不息」?大概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就算你查遍網路,也不一定能找到令你滿意的答案。

所以,我們對很多平時掛在嘴邊、心裏比較推崇的名言,自己卻稀裏糊塗。如果以之教人,不啻誤人子弟。將這樣的問題弄清楚,肯定是有意義的,那其中不僅蘊涵著豐富的哲理性、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內涵,還包含著訓練思維、啟迪智慧的方法論層面的意義。

當你清楚「天」的概念後,你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一下子就能把整句話貫通起來。下面就看看漢字「天」表達的是什麼概念︰

「天」的甲骨文是「大(大人、成人)」上頂「囗(ㄨㄟˊ wéi,區域、範圍)」形,顯然其所要表達的含義是人頭頂上的空間範圍,即天空,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頂天立地」。人頭頂上的空間包含的內容可就太豐富了,所以「天」又可引申出諸多相關的含義。

首先,「天」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它又可以表示自然,即日月星辰運行、四時寒暑交替、萬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體。比如,《尚書.虞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明確以上「天」的含義,再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從字面上就容易理解了:能夠「行」的「天」,自然是「天體」了,這個天體,可以是太陽也可以是太陽系、銀河系,進而擴大指整個宇宙。

天體運行,包括自轉、公轉,周行而不殆,所以稱「健」,它健壯、健康、健全而不會病、怠、懈。

作為「君子」,那些致力於「修、齊、治、平」有大抱負的人,或包括處在社會管理地位的人,自然也應像天體運行那樣自強不息,即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體運行是自身的內在機制在起作用,而非外力所為,所以君子的修習、修行,亦應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自強」,而非外在所強加。

天體運行「健」而不殆,君子的修習、修行自應「強」而「不息」,同時並行,才能達成大抱負。用修煉界的話講,人活著就是在造業,人在塵世中生活就在被汙染。所以對修煉而言,是不進則退;對君子而言,自當「自強不息」。

其次,天地萬物是如何產生、存在與運動的?中外傳統文化中都認為是由「天」外的高級生命所主宰控制,西方稱之為「上帝」,中國多稱之為「天」。

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所以,要順「天」意而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不怨「天」尤人。

《尚書.太甲中》中還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ㄏㄨㄢˋ huàn,逃避)。」「天」降災禍,尚可迴避。怎麼迴避?修德贖罪,所謂「天」無絕人之路;而自作孽,那就恕無可恕,活無可活了,所謂「逆天者亡」。(當然「天」還有其他諸多含義,由於篇幅關係,就不一一例舉了。)

談完「天」,再說說「地」︰

地,原用「土」表示。如《易經.離.彖辭》:「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這裏的「土」就指土地、大地。《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這裏「土」則指地域、疆域。可見在古老的觀念中,有「土」的地方即為「地」。

後來另造了「地」,从土,它(yí ㄧˊ,即「蛇」)聲,它亦表如蛇盤踞之意,表示所處的場所、位置。如《孫子兵法.虛實》:「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再比如,人們平時所說的就地取材、隨時隨地、目的地、場地等。

由「場所、位置」,引申出「地面、陸地」的含義。如《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另人們平時所說的如履平地、五體投地、席地而坐、田地、山地等,進而引申表示大地(與「天」相對)。

如《易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另如人們平時所說的天地之間、頂天立地、驚天動地、陸地等。又引申表示地球,如《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還有如人們平時所說的地殼、地質、地月通信。(當然「地」還有其他諸多含義,由於篇幅關係,就不一一例舉了。)

明確以上「地」的含義,再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從字面上就容易理解了:

「地勢坤」,指大地延展、廣袤。「坤」的意思是延展的大地,而不是簡單的「地」,否則「地勢坤」就成「地勢地」了,那成什麼話?

延展廣袤的大地無所不載,無所不育,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所以它上面有動物有植物,有活物有死物,有生長物有排泄物,一體存在,並行而不悖,所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

那麼作為「修、齊、治、平」的君子,自應效法大地,拓展胸懷,能夠坦然面對、容受萬事萬物,包括喜歡和不喜歡的,所謂「執兩用中」,不厭惡、拋棄某一端,因為那也許正是君子「修、齊、治、平」的意義所在。

當然,光寬廣還不夠,就像貧瘠的土地,面積再大也長不出更多莊稼,所以「修、齊、治、平」的君子還要厚其德,「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對舉時,則︰前者表陽動、剛毅,後者表陰靜、寬厚;前者表外放、惠澤,後者表承負、滋養;前者表進取,後者表護持……@*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成長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讀書學習的都是簡體字,直到如今,我雖然認得正體字,但習慣上書寫起來還是用簡體字。作為一個在大陸成長的寫作人,與漢字打交道五十年,可以說,很多時光是在簡體字的氛圍中度過的。
  • 現在,我們來檢點中共當初組織那幫文字工作改革者的行為,就知道他們只是為了減少文字的筆畫而改字,根本不顧及字的意源和聲意。這種改字,使中國文字的有機體斷裂了。如上面所說的謝字,既然你這個「讠」是代表「言」字,為什麼「言」字又要原體呢?你統統都用「讠」來代替就好了。
  • 神傳文字天上來 凝聚精華文中載 敬天敬神遵天倫 以形達意示天理
  •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是交流思想、傳播信息、傳播中華文化的特殊工具,對亞洲一些國家的文字與文化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 漢字是神傳文字,其內涵博大深奧,體系精密完整。
  • 漢字是記錄、傳遞語言、思維的書寫符號系統,是語言的視覺形式。
  • 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漢字的創造是一種有明確指導思想(「分理之可相別異」)與形體構造原則(「依類象形」、「形聲相益」)的自覺創造活動。那麼漢字形體構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傳統的「六書」說。
  • 字的構形原則是:依類象形,形聲相益。漢字的具體構字方法是「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 形聲是指根據事物的屬性將事物劃分成不同的屬類,用表示這一屬類的文(或字)標明意義範圍(形部,或稱意符),然後再找一個能夠曉喻讀音的文字,作為標聲部分(聲部,或稱聲符)與其結合而構成新字,如江、河,從水,讀若工、可。
  • 從前面介紹的漢字造字理念、造字原則以及造字方法「六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字創造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