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言: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

人氣 593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2月08日訊】2015年中共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供給側改革」無疑將會成為此次經濟工作會議的最新看點。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種經濟名詞也發生了大逆轉,各種新詞更是層出不窮。從過去的一枝獨秀、三駕馬車,到目前的一路一帶、三期疊加、供給側改革;從以前的殺雞取卵、築巢引鳳,到現在的殭屍企業、騰籠換鳥、鳳凰涅磐……一言以蔽之,從這些經濟名詞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真的不行了。

過去中國經濟之所以幸運地躲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從經濟學派來看,靠的就是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刺激政策。也就是靠央行敞開閘門向需求端的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大量放水,從而拉動GDP的快速增長。

但是,2012年以來,依靠房地產、政府投資、出口支撐起的中國經濟總體上呈現下行的態勢,出現了所謂的新常態。

從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保7的中速增長,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43個月為負。人口結構出現拐點。隨著生產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世界工廠」已死。因資本大量外逃,大批中小企業關門跑路,並出現倒閉潮。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

尤其是進入2015年以來,央行連續5次降息降准、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規模高達2萬億,但投資依然萎靡。各種跡象表明,這種依靠政府大規模舉債投資的刺激已經走到了死胡同,企業高負債像一個可怕的巨型黑洞越來越大。就像一個吸毒上癮的癮君子一樣,如果再加大劑量,吸食過量就會造成死亡。

而在消費領域中,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一方面是國內有效需求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中國居民卻在海外瘋狂「爆買」掃貨;一方面是一線城市房價不斷出現新高和「日光盤」,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卻大量積壓滯銷……

「自貿區」尚未成型、「亞投行」尚未開張、「一路一帶」也還未走出國門,卻被突如其來的、佔全球貿易百分之四十的TPP排斥在世界大門之外;TIPP也已經箭在玄上;更何況美聯儲加息近在咫尺,亦毫無懸念。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了中共高層頻頻提及的核心話題。相對於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為此,習近平在 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明確指出,要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和防範金融風險。這也就是中國版的「供給側改革」,又稱推進經濟改革的四個「殲滅戰」。

作為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里根經濟學」(Reaganomics)和「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曾分別採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淖。

以「里根經濟學」為例,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後,提出「經濟復興計劃」,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稅率,減少政府干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其中,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從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勞動供給意願,也推動消費上行;而企業所得稅率從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業盈利,也提高了企業投資意願。

但是,里根經濟學之所以大獲成功,靠的是高效廉潔的政治體制和公平穩定的法治環境。誰都知道,中國的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如果只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拒絕或害怕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那就只能是邯鄲學步,西施效顰,跛腳式的改革,也絕不會取得經濟改革的成功。

因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汪玉凱指出,在我看來,中國目前出現的問題表面看是經濟問題,實則關鍵出在政治方面。如果政治上擺不順、腐敗問題不解決、政府還這麼強勢與民爭利、官民衝突依然頻發、既得利益得不到遏制、官二代富二代控制大量社會財富,老百姓創新的信心何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只能靠加大政治改革力度才能有可能。

被認為是中南海智囊團成員之一的人民大學新任校長、知名經濟學家劉偉也指出:創新的核心是制度創新,是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的創新,說到底,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只有這兩個創新加快推進,才能有發展方式的真正轉變,只有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有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的解決,經濟才可能實現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增長,只有這種增長,中國才可能真正穿越中等收入陷阱。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數據誇大 跨國公司被誤導
沃爾瑪看好中國零售業 O2O業務尤甚
大陸「資產配置荒」迅速蔓延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談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