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周永康們是誰的保護神?

人氣 8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02月12日訊】核心:政經不分不僅是計劃體制的產物,也是人治社會的結果。當不完善的市場經濟與人治社會結合時,就會催生出「權力經濟」的怪相。

倒下一個貪官,總有幾個企業家陪綁,這已成了反腐常態。《新京報》的一篇報導,梳理了「大老虎」背後的朋友圈,發現多家上市公司的高管,竟都成了貪官們的提款機。民眾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企業家的成功,是因有權力在背後撐腰。周永康落馬牽連出中石油、國騰電子等上市公司;劉鐵男案涉5家上市公司,其中劉只是幫南山鋁業打了個招呼,就進賬754萬元;而令計劃家族則從對擬上市公司的PE(匯金立方)投資中,套現了12億元。

雖說股民們對上市公司高管被查已司空見慣,但上市公司如此密集地涉嫌巨額貪腐,說明無論是上市公司內部的制衡機制,還是外部的監管機制,基本處於失效狀態。這些高管們已把上市公司當作自己的私產,才會有這些讓人驚異的貪腐行為。這些行為本身,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難以癒合的傷口。

從企業內部看,上市公司的高管們之所以能違法,是因為現代公司內部的制衡機制沒起作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大陸的很多上市公司,多是大股東或董事長說了算,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原本是通過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來實現公司的權力制衡與治理的。但在實際情形中,這種制衡機制常被扭曲,不僅使得上市公司成了貪腐滋生地,也使得各種關聯交易與內幕交易成了常態,官員們極易通過操縱公司上市,從市場套取天量資金。

貪腐行為沒有從財務報告上反映出來,無非是因為財務造假已成常態,可隨意虛構經濟事項或虛增經營業績,隨意調整會計事項,使這些貪腐帳目得以掩飾。同時,由於進行審計的註冊會計師,缺乏獨立性,把上市公司當作了衣食父母,放棄了對股東與公眾應履行的責任。無論是政府審計,還是社會審計,往往流於形式,不僅發現不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更無法推動公司內部控制的完善,甚至與上市公司共同造假。而上市公司的違法違規,司法部門又缺少對這些會計、審計等仲介機構必要的法律懲罰,等於在鼓勵違法。

此外,在市場監管方面,不僅監管力度薄弱,而且各級政府和權力部門,也在滲透進證券市場的管理與監督。好處多的地方,誰都想管一把,反而給權力尋租製造了空間。至於司法部門,由於缺少嚴格的法律體系,執法意願不強,基本上處在違法不究的狀態。這些都讓上市公司的高管極易陷入貪腐的泥潭。

這一切分析起來,最主要的成因還是因為政經不分,公權力和經濟的關係過於密切。當下資源配置雖有市場雛形,但權力部門仍壟斷和掌握著大量的稀缺資源,這些都使當權者極易與經濟發生過密關係。加上各種資源及上市的審批權,並無嚴格的程式和規範來保障,又缺乏相應的制約機制,很多地方的經濟改革措施,往往成為腐敗官員獲得權力尋租的藉口,越改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越大,越改官員貪腐的機會越多。

如今,似乎已陷入一個怪圈:政府通過干預或調控經濟,導致市場競爭不暢通,使權力尋租行為發生,而經濟效率低下和社會分配不公,又會帶來更多的政府干預或調控,引發更多的權力尋租的發生。無論怎樣改革經濟模式,只要政府仍在管控經濟,權力就永遠會成為市場中最值得爭取的財富。

從公佈的這些案情看,最易搞暗箱操作、滋生腐敗的,就是那些上市資格審批、資金和項目支配等權力集中的環節。在這種狀況下,一些企業和個人會對提高效率增加利潤的方式,感覺難度太大,總是考慮如何與權力掌控者勾結,去奪取社會和股民的利益,因這樣更簡單易行。權力早被物化成商品,被這些高管計算到了上市公司財富增長的成本中。

(網絡轉載)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誰是新中國》中共專制統治下的經濟形態、即權力經濟
恐嚇台商選邊 陸委會批中共政經不分
消息人士解讀《沈冰自述》出版謎團
王岐山公開周令的黑數據庫 政治局一片嘩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