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房不在大 宜居則安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綜合報導)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最低要求到底是多少?在後危機時代的當下,城市人口密度劇增、工資不斷下調,房價卻不住上漲,這給市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種崇尚住微型房屋的「小房運動」(Small House Movement)應運而生,各國的微型房屋公司及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如日本的「膠囊旅館」,紐約的「最差房屋區」,華沙的「Keret」藝術家之屋等。

經濟簡約生活方式

美國的「小房運動」起源於一個叫傑伊·謝弗(Jay Shafer)的加州人。他在十幾年前開始居住小房子,後來又設計、建造並出售小房,目前擁有一家專門經營微型房屋的公司。近年來小房子不斷在媒體中出現:交友網站,電視節目,紀錄片和數不清的博客都在傳播著小房文化。

根據一項2010年的統計,美國一個單獨的家庭平均占地面積是2, 392平方英尺,而所謂「小房子」的面積是這個平均值的二十分之一,只有65-400平方英尺。休斯頓帝羅森(Hutston-Tillotson)大學的校長傑夫·威爾遜(Jeff Wilson)曾經在一個33平方英尺的垃圾箱中建造了一個郊區住宅似的室內環境,用來試驗人在這種小房子裡能不能很好地生活。據說,這種簡單的生活所消耗的水電等能源只有美國人家庭平均值的1%。

「小房運動」是一種社會及建築上的趨勢,它的中心理念是「少即是多」。小房子的產生,來源於現代城市人所面對的經濟壓力,又結合了人們對簡約生活的追求。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說小房居住者們把他們的美國夢微型化了——小房照樣可以奢侈地擁有門廊和天窗;也可以有太陽能電池板與雨水收集系統等現代設施,同時,無房貸、無水電費,自給自足,環保又純樸。這些小房屋不是小說中的情節,而是一些現代人嚮往的生活方式,就像1854年梭羅(Thoreau)在《瓦爾登湖》中描寫的室外桃源生活一樣,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即可獨立荒郊,又可隱於鬧市。

安置無家可歸者

實際上,小房文化不僅是一種時髦,而且對無家可歸者和低收入家庭幫助很大。很多居住小房子的人都是因為付不起高額的房租或者房貸。根據紐約大學弗曼中心的統計,紐約市從2001年到2005年,房租增長了11%,而家庭收入只上升了2%。小房子的總價一般在1.5萬到8萬美元,雖然平均到每平方英尺上價格也不便宜,但是這麼低的總價可以讓人們不必去銀行借錢了。難怪很多部門都青睞於小房建設,計劃用這種經濟適用的小房項目來解決城市的流浪者安置問題。

美國居無定所者人口達350萬。一些城市已經建造了小房社區,這些小房子有的建在建築與建築之間,有的建在高速公路的廣告牌後面等,多數房子都帶有車輪,並接近商業,教育和醫療中心。

責任編輯:季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