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一念之間 結果迥若天淵(4)

勿陷害無辜 後代子孫禍福由此起

作者︰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宋朝陳洎任開封府功曹參軍。有一天,章獻太后的族人以木杖打死一位士兵,太后知道後就派遣使者降下懿旨,要寬宥(即寬恕)族人的罪過。當時陳洎正在驗屍,其他官員提出要以病死判,並示意陳洎說:「那位士兵是因病而死的。」

陳洎正色說道:「事實上他是冤枉死的,他等待我去為他伸冤,豈可懼怕太后的威勢,而不按實奏報呢?希望你們不要干預我。」於是,陳洎便寫信稟告開封府尹程琳。後來,太后沒有找陳洎的麻煩。

不久,陳洎夢到有一個人來向自己道謝:「我的冤屈沒有您便無法伸張,陰間的官吏認為您有陰德,註定您官位顯貴,誕生賢良的子孫,所以我特來相報!」

陳洎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由此名顯,任台省副使,後來又任三司副使,他的孫子陳傳道、陳履常都以文筆和才學擔任顯要官職,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大紀元圖片庫)

蘇州官吏何應元,他有一子名何紳,四歲時到外祖母家去,途中經過凌家山,夜深人靜,恍惚間看見遠方有燈火人馬來,遇到何紳時,急忙迴避說:「何家的公子在這裏,我們應當迴避。」於是人馬燈火,都從其他的道路上去了。何紳的乳母回來,講述了這件事,何應元聽後很高興,認為兒子將來一定顯貴。

何紳十七歲時,忽然雙目失明,何應元非常憤怒,怎麼會是這樣?就去求問道士,道士焚香拜禱神明後,告訴他說:「你的兒子本來會考中做官,只因為你為官時,接受別人的賄賂,使無辜者入獄,上帝就斷絕你的後代,這個孩子就轉生到其他有德的人家去了!」沒有多久,何紳果然就死了。

兒孫投到哪家來都是與哪家人有緣,有緣的人中,賢愚都有,招來的是賢是愚,決定於人心的是善是惡。赫赫顯貴的後代,竟因為其父陷人入獄而夭折,怎能不使人感到痛心呢?然而對於收受賄賂而枉法的人,能逃得過地獄的懲罰嗎?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語云:「禍由惡作,福由德生」。古人認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莫費盡心機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積德行善,向道向善才是人生之正途,因為天道佑善。反之,貪圖利慾之人,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的追求,也就不配上天的輔助與護佑。
  • 北宋儒生劉庭式的故事,我們瞭解古人對婚姻的信守,古人為什麼能夠信守婚約呢?是因為他們相信夫妻之緣原本就是命中註定,唐朝韋固找媳婦的過程更證明了這一點。
  • 宋代的丁謂,年少時就「機敏聰穎,書過目輒不忘」,棋琴書畫、詩詞音律,無不通曉,多才多藝。他雖然才智過人,卻沒有用在正路上,為了權利變得邪佞狡詐,為了向上爬和鞏固權位,奉承皇帝,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為奸邪」。
  • 清代時,張奉通曉法律訴訟的事,很有口才和文筆,而且又對轄內的田賦及戶口瞭如指掌,他能夠使田地很多的人,一下子就變成一無所有而無立錐之地,因此張奉擁有很多土地。
  • 劉禹錫是洛陽人,出身於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唐代著名大詩人和文學家。
  • 多人都知道了2002年6月在中國貴州平塘發現藏字石的消息,那麼它是怎麼一回事呢?二億七千萬年前的大石,怎麼會被刻上「中國共產黨亡」六個大字呢?又是誰刻上去的呢?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科學無法解釋得了的事情。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古人云:「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之,禍轉為福。」上天主持著公道,懲惡揚善,報應分明。善有善報,是鼓勵人多做善事;惡有惡報,是讓人知道警惕戒備。
  • 明朝萬曆年間,京口人張某的文章頗有名氣,但七次考試都未曾入選。於是在文昌閣住宿,希望夢中得到神人指點,對其命運給予啟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