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堪憂 轉型非常困難

人氣 115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綜合報導)在威脅世界經濟災難的任何清單上,外媒分析,中國經濟崩潰總是排在最前列。至於崩潰發生的具體情形則是模糊不清的。中國在試圖經濟轉型,但這有多難?東三省就是個例子。中國曾經火熱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2011年之前的10%下跌到如今的7%。問題是,是否放緩將繼續,增長是否將進一步下跌。

中國經濟放緩或令世界陷入衰退

《華盛頓郵報》5月24日報導說,步履蹣跚的中國可能令世界重新陷入衰退。因為中國是原材料的巨大客戶,其價格將保持低迷。中國產能過剩的鋼鐵等工業產品出口越來越多,也將壓低商品價格。這將抑制全球企業投資的復甦。信心將受挫。

那麼政治後果呢?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Eswar Prasad說:「中共政府通過承諾經濟進步來維持它的合法性。」如果這個承諾被打破,那就很難知道中國民眾將如何反應,也不知道中共官員將如何反應。他們是否將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和激進,以轉移人們對經濟失望的注意力?

日本是前車之鑑。在80年代,它被廣泛視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超過了美國。但是日本前景隨後崩潰。新的亞洲競爭者如台灣、韓國以及日元升值摧毀了日本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無法建立一個新的模式,日本從此沉沒。

中國出口導向型和高投資有局限

中國現在處於類似的關頭。有廣泛共識認為它的經濟模式過時了。中國也強調出口導向型增長和高投資支出。2008-2009年金融危機表明這兩者的局限。

隨著中國最大客戶——美國和歐洲——陷入衰退,出口下滑。為了提振經濟,中共在2008年宣佈586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這個數字幾乎是GDP的13%。其中大多數支出劃撥給國營銀行和地方政府。

隨之而來的是信貸熱潮,留下大量未售房屋庫存、工業產能過剩和壞賬。

房價可能繼續下跌 或難免一個大崩潰

房地產被視為中國增長的最大拖累,因為它佔據該國GDP的25%,涵蓋鋼鐵、水泥和玻璃行業。隨著房屋供過於求,建設在放緩。房價比峰值下跌近6%。卡內基和平基金經濟學家黃育川說,房價下跌可能進一步達到10%。

中共決策者和外國經濟學家基本上同意,中國需要從投資型支出轉向消費型支出。社保網絡需要加強以便人們可以少一點儲蓄、多一點消費。銀行需要改革,以便人為壓低的利息不要以壓搾儲戶為代價來補貼企業借款人。

中國前方的道路佈滿政治和心理障礙——既得利益集團和根深蒂固的習慣。《華郵》文章擔憂,中國在抵達彼岸之前,難以避免一個大的崩潰。

中國經濟轉型有多難?東三省舊模式崩潰 新的未發展

中國從工業和投資型增長模式轉向服務型和消費型模式有多艱難?《金融時報》5月22日報導說,如果拿東北三省的情況做參照的話,它非常難。

東三省是中國工業和投資型增長模式的標桿。工業產值2013年佔據該地區GDP的43%。但是現在隨著工業產品的需求放緩,信貸收緊,該地區經濟活動大幅受挫。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下跌到3.4%。

令人擔憂的是,面臨舊的經濟模式的崩潰,東三省未能發展新的增長驅動力。拿服務業為例。它沒有擴張來填補工業停滯留下的差距,而是跟其他經濟領域一樣蹣跚趔趄。東三省去年第三產業GDP增長下跌1.8%,下跌速度超過全國。

更驚人的是最近幾個月消費支出的急劇放緩。消費品的零售增長從去年的12.1%下跌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1%。這遠遠低於全國其他地區的10.9%增長。

為了對付放緩,北京呼籲增加基礎設施支出,以幫助發展新工業。但是東北在這條戰線也苦苦掙扎。隨著經濟放緩,稅收和地方政府收入也放緩,箝制了基礎設施投資。

第一季度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跌23.3%,基礎設施投資下跌4.7%。

經濟一蹶不振 很難投資新產業

這些趨勢本身不那麼令人驚訝。隨著經濟核心搖搖欲墜,邊緣地區也會如此。但是它們揭示了有關中國轉變經濟模式的兩個容易忽略的真相:

1)在新模式建立之前解體舊模式引發硬著陸的風險。這正是東北展現的情況。雖然傳統工業和投資型增長模式在褪色,但是還沒有相應規模的新的驅動力取而代之。

2)在經濟衰退時期很難發展新的增長驅動力。東北三省發現隨著經濟一蹶不振,擴張服務業或消費支出不可能。在經濟低迷時期投資新產業也很困難。

東三省不是唯一出現新增長驅動力跟舊產業一起放慢的地區。那些第一季度零售業下跌最劇烈的省份也是工業產出增長下跌最快速的省份。

這就是為甚麼中共決策者最近越來越專注於恢復舊的增長引擎。銀行重新被鼓勵放貸給地方政府融資工具,當局並試圖用政策引導房市復甦。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鄭公燮﹕WTO -- 中國崩潰的催化劑﹖
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章家敦︰台灣絕不會成中國第34省
外媒:中共營造的繁榮是虛幻 隨時可能崩潰
華爾街日報﹕商人因應中共崩潰的指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