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雨媽:美國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慾

人氣 1144

【大紀元2016年01月01日訊】有一個美國小男孩,每次去超市父母都允許他挑選一樣玩具,但是他每次只能買一樣,不能買重複的,單價也不能超過50美金,慢慢地離家最近也是他們最常去的一家超市所有的玩具都被他買了一遍,終於有一次他空手而歸。那是他記憶中唯一一次陪父母購物沒有買玩具,他覺得非常憤怒和意外,他控訴父母「你們都瘋了!—you guys are crazy!」但不管他怎麼哭鬧,他父母都沒有給他買。

告訴他,這裡所有的玩具都被你買遍了,所有的玩具家裡都有,你不再需要了「規則就是規則(必須遵守)—rules are rules」。此後小男孩唯一能做的就是除非他有別的需求,每次母親出來購物來這家店子時,他再也不跟著。中國父母可能就會說了,那麼他媽每次購物都說來這家店子不就省麻煩了?錯!美國的父母不會這樣騙孩子。信任的崩潰後果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他們不會為了一點點「麻煩」去傷害自己的信譽。

小男孩的父母非常忙,很少在家做飯,一般都在餐館吃,有一次連著幾天都沒有去超市買東西,一個星期五晚上,和親友吃完飯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問他母親「媽媽,你不需要去沃爾瑪買點什麼嗎?」。他母親知道他想幹什麼,說「現在你父親開車,如果你想去,試試說服你父親,我管不了」。於是我看到一個3歲多的小男孩搜腸刮肚用盡他小腦袋所能想到的任何理由試圖說服他的父親去一趟沃爾瑪。具體什麼理由記不大清楚了,大概還包括家裡廁紙不夠用了之類的吧。讓人忍俊不禁卻沒有人笑話他。最後,他父親對他說「不錯的嘗試!—nice try!」直接把車開回了家。他嘆了口氣,低著頭進了屋。他要玩具,首先父母得出門購物,他不可能單憑哭鬧就讓父母專門出去給他買一玩具。每個人從嬰幼兒時期就生活在規則之中。認賭服輸。

中國的父母很難想像如果在一定的規則下給與孩子充分的自由會怎樣地激發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利益在規則的框架下擴張到最大,這就是美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為了讓媽媽跑沃爾瑪,他甚至把在幼兒園學的歌詞改了圍著媽媽唱。「每個人唱首歌—everybody sing a song」被他改成了「**想要個新玩具—**want a new toy」和「**想去沃爾瑪—**want to go Wal-Mart」。

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叫「toysRus」的更加神奇的玩具店。我和老公中國式地教育過他,要他多聽父母的話,父母工作很辛苦,要他懂事點,他居然跟我們抱怨起生活的艱難來,一個3歲多的小男孩告訴我們他對於生活的理解是「那可不容易!—that’s not easy!」。我們聽了這句話頓時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猛地才明白過來,為了新玩具一天到晚費盡心思,和父母鬥智鬥勇,有時候餓得發暈也都要在媽媽承諾會去買玩具之後才肯吃飯,他可真的不容易!可對於那個時候的他而言,那還真是他全部的追求和他所能借用的全部資源。這和一個成年人追求自己的事業或房子沒有什麼不同。

人的一生,追求的目標其實都是在不斷改變的,從最初的小玩具到各種各樣的圖書、光盤,到wii,到Iphone,到名車別墅、成功的事業,追求的目標在不斷變化,不變的是那顆不斷追求的心。培養孩子這樣一顆不斷追求的心是美國的父母最注重的。不像中國父母刻意去泯滅它,美國父母小心地培養並保護著孩子的物慾和驕傲,讓它們在規則的框架下健康成長,因為他們知道,物慾是努力的動力、創造力的源泉,而驕傲是讓他們按照規則去獲取物質資源的最可靠約束。

我在美國的那段日子「wii」這個遊戲機很火,有了它,孩子們在同學面前倍有面子,沒有它,很多孩子便覺得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有的孩子甚至因此不肯去上學。於是我看到美國父母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從頭天深夜起就在玩具店外面為孩子排隊買wii,或者百忙之中驅車200多公里來接那個wii只為了「拯救我兒子的一天—save my son’s day!」(她許諾兒子在他生日的時候給他一個wii竟不能得,只得匆匆忙忙當天花高價從ebay上買了再開2個多小時的車自取)。

這些行為在中國父母看來無疑都是很瘋狂的。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由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構成的。美國的孩子們往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都不是沒有原則和限度的,他們都需要付出,要麼是努力,要麼是等待。同樣的情況下中國的父母的做法,第一是消滅他們的慾望,第二是用各種方法,哪怕是殘酷地對他們進行欺騙和羞辱也要消滅他們的慾望。

(美國的父母是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答應孩子的要求的,他們親自撫養孩子長大,他們非常愛孩子,當你最愛的孩子帶著天使般的微笑圍著你撒嬌,說著最動聽的甜言蜜語粘著你,甚至不惜用唱歌等方式懇求你給他買一件玩具,你知道如果你答應了他會非常非常快樂,他那在天堂般的快樂和期盼會讓筋疲力盡的你一整天的勞累一掃而光,很少有人能受得了這種誘惑的,也很少有人狠得下心去忍受孩子們的失望,所以美國才會有那麼多冒著零下十幾度嚴寒在玩具店外為孩子排隊買遊戲機的父母。他們社會的善意就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大家都願意幫助他人滿足願望,因而自己也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I said no, it means no」(「我說過不行,那意思就是不行」),這是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在哼哼唧唧,一邊輕輕地哭泣一邊向她母親哀求著什麼東西的時候,她母親的回答。我還記得她母親說這句話的樣子,她轉過身,彎下腰(小女孩坐在購物車上),讓自己的頭部與女兒齊平,直視她的眼睛,認真地說「I said no, it means – no」(「我說過不行,那意思就是不行」)。看來小女孩本次的要求超出了規則的範圍。小女孩雖然很不甘心,但也不再哭泣,慢慢平靜下來,漸漸地注意力又被其它東西轉移過去了。

我從沒見過美國小孩為了要什麼東西跟父母放賴耍潑。他們總有途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要麼與父母商量交換,要麼懇求,放賴耍潑是最為不可能的一條路。我從沒見過美國父母為了省一時麻煩而騙孩子什麼「明天買」之類的。維護信譽是避免麻煩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一旦答應了孩子什麼東西,美國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去做到。教育孩子們講信譽需要以身作則的,美國父母會用行動,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贏取孩子們自願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強迫他們。

在美國社會,遵守規則和信譽不只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提高效率的共識。連小孩都知道,如果遵守規則,至少你現有的權益可以得到保障,你不遵守規則,別人也不會,繼續無理取鬧,可能眼前這一次你可以得到想要的規則之外的玩具,但以後他的任何一件玩具,包括現在按照規則可以毫不費力得到的玩具都必須通過哭鬧費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可能得到,那也只是可能而已。

所以,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每個美國人都會哭會鬧會為自己爭取最大權益,但一旦規則確定,他們就會遵守。當然,強勢的一方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會有更大的說話權和決定權,但所有的聲音都會被聽見,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他們會考慮到公平以圖共贏,兼顧弱者的利益以保證規則在執行中不會帶來仇恨、衝突乃至流血。

規則的制定一般都是在所有的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實力和可能得到的利益後,經過討論和協調在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制定規則是為了共贏提高效率,企圖掠奪他人的無謂的爭奪只會帶來無謂的消耗和浪費),如果雙方的強弱發生變化,規則也會被修改或者重訂。先定規則再按規則分利益,這就是美國人的行事方式。#

--取自Ttells的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全球教師獎得主 批評共同核心課程
陳晚:為什麼說中國學校無法複製美國教育?
高鋼: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之後……
奧巴馬簽署新教改法——《每個學生都成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