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務院內部講座 學者發19條驚人觀點

人氣 32469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1月20日訊】最近,一篇題為《一個內部講座,觀點犀利驚人》的文章在大陸微信圈裡熱傳。據傳演講者是中共國務院國家新文化研究院院士、顧問、人民大學教授趙海寧。此內部講座是關於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深層思考,以下內容為19條觀點中的部分節選。

關於經濟形勢——前十年是經濟上的激進和政治上的保守。典型的鄧小平思維:打左轉向燈向右轉。今後十年,將反其道而行之,即政治上強力改革,經濟上維穩,以經濟上的穩定來保證政治上的改革。經濟上的保守對我們所有企業而言,只有一個信號:勒緊褲帶過緊日子!

前三十年,當局是構建以競爭為基礎的效率社會,突出發展主題。所以機會多於能力。不管有沒有真本事,只要你敢,就能發財,閉著眼睛朝天上放槍,就會有鳥兒掉下來。但是從2013年11月以後,變了。商業機會為主導的窗口期逐漸關閉,大約到2016年底徹底關死。中國經濟從「找機會發財」的「科茲納型套利經濟」轉為以發明創造為主導的「熊比特型創新經濟」。所謂轉型,轉的就是這個型:從找商機,到創新業。德魯克所說企業的根本使命就是創造顧客,指的就是這個。這個時候冒出來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是真正的企業和企業家。以前的房地產商和高利貸者,更多的是投機商。

創新,前提是毀滅。不破不立。比如馬化騰的微信,直接毀滅和顛覆了自己的QQ,不自己顛覆,早晚會有人顛覆,還不如自己來。顛覆的本質,就是創造需求,而不是跟風性的滿足已有的需求。這種顛覆式創新,在微信和蘋果手機上表現得最典型。這才是真正的創新。現在,這樣的發明創造、這樣的產品,正越來越多地出現。未來的世界,屬於這些企業和企業家。

為甚麼說2013年11月以後這個時間概念,就是那個月,國投宣布不再給商業銀行放貸了。這是中央信號。證明當局已經認定整個國民經濟產能過剩、銀行短期趨利不可救藥:經濟不行了。那個時候聰明的企業家立即轉型了。比如李嘉誠。記住:是轉型,不是轉行。在本行業轉型為新型公司,而不是放棄本行業去做別人的行業——別人的行業也在痛苦地轉型啊。你想跨界,得掂量一下自己幾斤幾兩。

按經濟規律考量,世界上所有國家,其所採取的經濟政策,90%都是錯誤的,違背經濟規律的。

歐美經濟界對中國近三十年經濟模式的批評,就是指違背經濟規律的、不可持續的,近乎瘋狂的手段。30年的狂飆突進,埋下了後人難以解困的禍根。所以霍金先生判斷說:中國的經濟模式不可持續,強行推進,200年必然毀滅地球。為甚麼?因為已經毀滅了中國的生存環境,接下來就是毀滅全世界。你看,這幾年,中國努力把自己賴以發展的經濟邪教推向全世界。所以世界為之恐慌。

「十三五」要想良性循環、良性發展,必須重新定義國家能力。重新定義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標準駕馭社會」,具體內容呢,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私有財產保護機制,二是自由、各方面的自由,首先是經濟的自由;第三,企業家精神,就是做企業的人必須認識到我們是給別人滿足、讓別人有所得,自己才獲其利,而不是依靠審批權、靠卡別人而致富。

看吧,從現在開始計算,誰能活到2018年底,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關於房地產,現在,國民資產70%體現為房地產資源,老百姓不傻,「十七」大中央說「允許公民擁有資產性收入」,好嘛,買房子的買房子。放高利貸的放高利貸,百姓有了所謂資產性收入了,三十年終於有所積累了。行,老百姓手裡有錢不是?財富流動性過剩了不是?到2017年底,那時候再看你的房產,全部歸零,因為找不到買主了。於是,你百分之七十的資產,就被剝奪了,你也一下回到了「解放前」。這麼說你會疑問:當局和老百姓有仇嗎?不,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這樣,老百姓手裡有錢了,就是國家債務多了,國家就會受制於百姓,這怎麼行。所以,國家是一定要消解百姓手裡強大的資金流動性。你看,到了2018年,當局把百姓手裡的資金流動性的70%直接幹掉,因為這三十年,你的財富70%就是房產嘛,一個政策,歸零。到時候,居者有其屋,你的資產,多是無法變現了,你賣給誰?沒人買,就是廢物,就是歸零。

關於股市,怎麼看?股市是百姓流動性資產的大約20%,這部分資產流動性,也是當局要幹掉的。事實上已經基本幹掉了。凡是炒股的,平均資產掉價超過20%是很正常的,其中一部分人歸零了。為甚麼?股市,就是當局開設的賭場。賭場的邏輯是反人性、反公理的。牛市的時候,人人賺錢,賺的錢是誰的?沒人操心。這不科學呀,沒人出貨,但卻人人進貨,哪兒來的?其實,你們賺的錢,都是「後人」的,就是未來接盤虧錢的那些人的錢。這個邏輯是荒謬的,一點財富都沒有創造,卻有人發了財,顯然是掏別人的腰包嘛。房地產也做成股市了,因為也在炒作、也是賺取將來虧錢的那批人(接盤俠)的錢。

如果你是做金融的,記住三個字:跑得快;如果你是做實業的,記住三個字:堅持住。

文化產業,在中國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文化產業,其實都是政治產業。

20萬億的地方債對當局來說不是問題,可以忽略。地方債一定會通過地方政府擺平的,誰不能擺平誰下台。就這麼簡單。當局真正關心的是國有企業的76萬億債務。這才是頭疼的事。怎麼辦呢?我們研究了一個對策:轉嫁到私營企業。怎麼轉嫁呢?PPP嘛。用混合經濟的方式,吸引私企來混合。成了固然皆大歡喜;虧了,政府的政府擔著,被PPP進來的私企,就成了最後的買單者。所以地方政府這麼喜歡PPP,這是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延期了啊。

重溫福山先生在去年說的一段話:「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國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它依賴於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然而,隨著中國設法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型,這樣一種高速增長不會再出現。中國因土地污染和空氣污染而積累了大量的隱性負擔,雖然政府仍比絕大多數威權體制更具有回應性,但是,一旦日子變得艱難,中國日益增多的中產階級不可能會接受現行的家長主義體制。」

責任編輯:許夢兒

相關新聞
任志強:房產庫存任何政策難消化只能炸掉
王健林:中國經濟最大挑戰是擴大內需
中國經濟疲軟油價下降促澳洲儲備銀行降息
中國新年在即 農民工兩手空空回家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