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楠:現代教師的知識缺失

人氣 319
標籤: ,

【大紀元2016年01月22日訊】

一、孔子的教師觀

現代老師,只要取得教師資格證,就可以做老師。而教師資格證的獲取,不過是考幾門課程。古人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禮記》)現在對教師資格的考察,還只是侷限於記問之學。以孔子的教師觀看來,還不足以做老師。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章,可以說是孔子的教師觀,正確認識這一章的涵義,對現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關於這一章,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鄭玄的解釋為代表,一種以何宴的解釋為代表。

傳統所認同的是鄭玄的觀點。鄭玄認為,溫,是溫習。溫習舊知識,而有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這種解釋是影響很不好。溫習舊知識而有新體會,是人人都會有的,是不是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呢?不能!現實也不認可——所以要有教師資格證。

何宴認為,「溫」是尋找的意思。他說:「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在這裡,「故」不是指舊知識,而是指「緣故,緣由」。「新」是什麼意思呢?「新」指伐木之基。引申為「凡始基之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如「新」年,嶄「新」。這裡「新」指知識的由來、來由。這章的意思就是:「尋找緣由,而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才可以為人師。」這才是孔子的本義,這才是孔子的教師觀。

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並不容易,難怪孟子要感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好為人師」,是指對學識瞭解的不深入,自以為是地給人講解。孔子也曾批評這種一知半解,「聽而塗說」的不良現象。(《論語‧陽貨》14章)

孔子非常重視對知識來龍去脈的把握,注重對知識追根溯源。如他給學生講禮,不是只是侷限於對現有禮的知識的傳授,而注重考察禮的來由,禮的發展與變化。他到杞國考察夏禮,到宋考察殷禮,來瞭解禮的演變。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八佾》9章)正是這種對知識來龍去脈的考究,才使得他能夠知曉三千年後的禮。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篇》23章)意思是說,如果知道殷對於夏禮的取捨,知道周對於殷禮的取舍,就會知道哪些禮是不會變的,哪些禮會做些改變,並且會知道改變的方向。這樣,三千年後的禮主要是什麼樣的,也是可以知道的。2500多年過去了,傳統的美德的確沒有什麼改變,可見孔子的預測是正確的,這正是立足於對禮知識的精確把握上。

正是這種「溫故而知新」精神,才使得孔子沒有把知識看成死的知識,而能夠從生活的本質給學生以合理的解釋。宰予認為守孝三年太長了,一年就行了。孔子不是以老師的權威強迫學生接受三年的禮制,而是充分地講明三年守孝的來歷,是因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論語‧陽貨》21章)這樣的講解,從學識的根源講起,自然容易使學生接受。

古代教學。很注重潛移默化,把知識還原於生活中,讓學生切身體驗。《禮記‧學記》中說:「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說:「君子在教學生時,是把知識藏起來,裝飾它,(不直接教),而是在學生休息時,在學生玩耍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學到它。」教者有心,學者無意,這樣就不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

二、孔子教師觀的啟示

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有什麼必要嗎?很必要!只有教師知道知識是怎樣從生活中來的,才能把知識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從中發現知識,從而體會發現知識的樂趣。體現發現的快樂,激發學生發現創造的慾望。

如果我們教師只是教授學生知識,學生對知識會有一種隔膜感,會覺得知識太抽象,無法與生活接軌,無法應用於生活,只是記憶知識,對知識的枯燥會產生膩煩,從而厭學。

現在很多教師,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知識的來由,不知那些知識是怎樣從生活中發現的,只是照本宣科,把知識從課本灌輸進學生的頭腦。學生學習的知識與生活脫節,感到學知識就是為了做題,覺得如果不考學,所有所學的知識就沒有一點用處。

不光學生會有這種認識,很多的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甚至在課堂上明確告訴學生,「如果不考上大學,若回家種地,學的知識沒有任何用處。」——現在學生學知識好像就是為了考學,不知知識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是用來指導生活,服務生活的——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們教師的悲哀,更是學生的悲哀。

這一切,都緣於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最主要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讓學生知道這些人類的知識是怎樣從生活中發現的,讓知識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打破知識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樂趣,而不是神秘。

我問過幾個中文系畢業的教師,問他們漢字有哪倆種?他們竟不知道漢字分為「文」和「字」兩種。自己對漢字的起源都漠視或無知,怎麼可能在教學中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漢字的奇妙展示給學生,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漢語的熱愛呢?漢字是表意字,漢字的起源是非常奇妙的。讓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如果能知道漢字是如何造出來的,字義是如何引申的,必然引起學生對漢字的興趣,激起學生對祖國漢字的熱愛,對祖國文化的自豪。而很多老師的知識只是「記問之學」,教授時自己都感到乏味,如何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呢?

美國心理學家、教學論專家布魯納倡導運用發現法教學。發現法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創造性地「探究」,從而「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學習中體會發現知識的樂趣和方法。

發現法的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溫故而知新」,才能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去探究。要使教師有意,學者無心。比如我們在講授圓周率的知識時,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圓的周長隨著直徑的大小而變化,這種變化有什麼規律嗎?讓學生像古人發現圓周率的知識時那樣,通過自己觀察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從而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

這樣做,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興趣,還可以使學生樂學,提高學習的興趣。古人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不讓學生動手操作,不能使他享受學習的樂趣。

三、兩種教學觀的比較

注重知識的來源,從而創設情境,使學生發現知識,收穫知識與樂趣,培養創造與發現能力,我們叫做探究式教學。這是孔子的教師觀給我們的啟示。探究式教育,注重學生發現知識能力的培養,創設情境,對知識追根溯源,讓學生發現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樂趣。

而現在學校改採用的教學方法,多是直接教給學生知識,是一種灌輸式教學。灌輸式的教師以傳授知識為己任,只是把課本知識對學生重述一遍,讓學生記憶,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

探究式教育,教師儘量把知識還原到生活狀態,讓學生知曉知識的來源,消除學生對書本的敬畏意識,消除學生對知識的神秘感,使學生對知識有一種親近感受。探究式教學消除了知識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到自己也可以發現知識,增強對知識的興趣,感到學習的快樂。

灌輸式教育,教師不注重知識的來源,只是以把課本知識教給學生為己任,從而使課本知識與生活脫節,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了神秘與冷漠感。灌輸式教育直接教給學生知識,然後讓學生重複單調的練習,使學生除了收穫知識外,所能體驗的不是學習的樂趣,而厭惡。

有人以教學生游泳做比方,很形象地說明了兩種教育方法的利弊。

灌輸式教師教學生游泳,是這樣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學游泳。」學生興高采烈,非常興奮,躍躍欲試,要跳進水去。「同學們,游泳該怎樣游呢?手臂擺動的要點有四條,腿擺動的要點有三條……在大家下水前,先要記住這些要領。」學生興趣先減了大半,為了能早點下水,沒有辦法,背吧!——終於背熟了游泳一大串的動作要領,可以下水了。

學生下水後,老師拿著個教鞭,在池邊巡視。看到哪個學生手臂動作不正確,立馬一棍敲去,大喝一聲:「要領!記住!」見到誰腿的擺動不對,也是一棍敲去,讓其再背一背要領。教師手也使累了,嗓也喊啞了。還好,學生在嚴師的督查下也算是學會游泳了。

老師想,學生自己游吧,這下可以躺到遮陽傘歇會了。自己還沒躺好,學生一個個上岸了,過來畏畏縮縮地對老師說:「老師,我學會游泳了,可不可以不再練?」老師氣得七竅生煙,感嘆說:「你看看你看看,現在的孩子!不會游泳時想游泳,現在好不容易學會了,卻又不願游了。現在的學生無法教了!」學生對學習的厭倦,正是老師造成的。

探險究式的教師是怎樣教游泳的呢?「同學們,我們今天學游泳。」同學們都很興奮。老師講了幾點注意事項,然後宣佈:「下水。」老師躺在遮陽傘下,悠閒地看著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跳進水,盡情地戲嬉遊動。覺得學生游得差不多了,把孩子們叫上岸,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游泳的動作要領是什麼?」同學們開始根據自己的感受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老師根據同學們的闡述,總結出幾條來。有些要領不能統一,老師說:「同學們,請繼續下水,感覺一下游泳的真正要領。」學生學會了游泳,也把游泳的要領總結出來了。感覺游泳很有趣,一看書,書上寫的要領和自己總結的差不多——自己也可以發現知識,也可以寫書了!

探究式教學使學生除了學會游泳,培養了游泳的樂趣,還體驗了發現知識的樂趣。而灌輸式教育,學生得到了什麼?除了游泳的要領外,就是對游泳的恐懼與厭惡了,他們不知道自己也可以發現知識,不知道知識是智慧,不知道學習是樂趣。

每年高考結束,每個學校都會發生學生燒書撕本的現象,以發洩十多年來對學習的厭惡。我們的學校如果培養的都是對學習充滿厭惡,感覺不到一點學習樂趣的學生,中國的未來就堪憂了。振興中華能靠這些對學習極度厭惡的學生嗎?

「溫故知新」,注重知識的來源探究,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消除學生對知識的敬畏感,使他們樂於學習,勇於發現,讓每天的學習充滿樂趣吧!

重新正確認識孔子的教師觀,補充教師的知識缺失,調整教學方法,把課堂知識傳授,改為老師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發現知識,學生必然學得深刻,學得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從生活學習知識,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使學生不但樂學,而且會學。

責任編輯:趙元

相關新聞
音樂教師: 觀賞神韻是一種無盡的享受
調笑令.高考
江西考院與清華大學「掐架」 狀元落榜
網傳河北一中學生手寫英語堪比印刷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