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促政府採取措施解決住房負擔能力問題

人氣 28

【大紀元2016年10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光澳洲悉尼編譯報導)自從在2011年贏得大選,聯盟黨政府在住房可負擔能力的政策方面就一直依賴於簡單的修建更多住房的策略。但經濟學家、城市規劃師和社區團體並不認同此策略,並於近日聯合上書,敦促政府不要將提高房產供應作為唯一調節房價的策略。

據悉尼晨鋒報報道,這是房地產開發商、非贏利組織、金融部門和大學首次聯合要求對經濟適用房採取行動。

新州財政廳長貝麗吉克蓮(Gladys Berejiklian)曾在很多場合中說:「我們可以解決住房負擔能力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增加供給。」

澳洲總理特恩布爾也一直支持這樣的策略,稱住房負擔能力的問題是住房供應不足的結果。

但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房價上漲了40%,而完工的住房數量已激增了85%。

專家們表示,房產市場供應上升、價格下降,這衹是最基礎的原理。房地產市場是資產市場,存在著更多的影響因素。

新南威爾士大學城市未來研究中心主任Bill Randolph說:「如果他們了解住房市場是如何實際工作的,這就絲毫不奇怪了。」

「問題是你不能用10年級學生的經濟理論應用在大城市的住房市場中,」他說。

經濟學家、地理學家兼悉尼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和政策中心的主席Peter Phibbs教授也表示,住房市場是一個資產市場,房價的上漲會鼓勵買家進入市場,因為他們可以從擁有一套房子並看到資產的潛在收益。

他還表示,尤其在澳洲,由於有稅務優惠(即負扣稅的優惠),積極鼓勵著私人住房市場的投資。

Phibbs教授表示,增加供應非常重要,也非常好,但僅靠提高供應不會讓中低收入者更有能力擁有房產。

經濟學家們認為,新增供應住房量與房價之間的聯繫是薄弱的。

Phibbs教授表示,在澳洲,使情況更糟糕的是金融模型。這個模式將對需要的供應通過要求開發商出售一定比例的新建期房捆綁到了一起。

悉尼委員會(Committee for Sydney)的負責人Tim Williams博士表示,在住房市場上,「需求」不是由對住房的「需要」所推動的,而是通過住房信貸。

「買不起住房不是因為我們正在修建的房子太少,而是由於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信貸,」他說。

Phibbs教授提倡進行包容性區劃,即要求新的開發項目建設包括一定數量的中低收入者可以負擔得起的住房。

Randolph教授建議鼓勵長期出租住房投資。

責任編輯:簡沐

相關新聞
澳洲利率進一步打擊住房負擔能力
反對黨財政:澳洲正面臨住房負擔能力危機
澳洲民眾住房負擔能力提高了
澳洲住房負擔能力達10年來最高水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