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即是深山 讀書隨處淨土

作者:唐風

塵世的喧囂,雖然使人迷惑,卻是鍛煉人的好地方。(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法和原則,沒有絕對的對和錯。當年陶淵明因不想為五斗米而折腰,離開喧囂的塵世,去過種菊賞月的隱居生活,這是他的生活方式;同樣是大德高士的東方朔卻有著不一樣的處事方法。「大隱隱鬧事,小隱隱山林」也是另一種境界。

古人曾說「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大概與東方朔的認識非常相似。塵世的喧囂,雖然使人迷惑,卻也是鍛煉人的好地方。也如佛家提出的「幡動風動還是心動」哲理,心若不動,又管它幡動風動,與我何干。

佛家高德之人,都要出去雲遊,要想不受外界的干擾,就要學會在塵世中修煉,才是真的放下,躲在深山,反落「放不下」的話柄。很多人似乎看破紅塵,要出家修行,也是一種生活。只是莫忘了真正的佛家高士,都在雲遊中來提高自己的修為。

一個人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向善的心,那麼在人間就是好人,修道者就可以得道。一切全憑一顆心。@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淵明(公元365年~427年)是晉代文學家,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田園詩人,小時候家境貧困,但是他努力鑽研儒家經典,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41歲時掛印辭官,隱居於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後人稱讚他為「千古隱逸之宗」。
  • 書中記載著無數靈異事件。下面是漢武帝遇到水木之精--藻故事。
  • 漢武帝元封年間,東方朔遊於鴻濛之澤,看見他的母親田氏在白海邊上採桑葉。這時忽然有一個黃眉老人來到他面前說……
  • 初讀魯智深,只覺他快意恩仇、粗豪仗義,每每在他杖殺惡徒、替天行道時喝一聲采。而當掩卷沉思,難以忘懷的卻是他不經意閃現的禪意,以及迷惘半生、回歸真我的人生際遇。
  • 像所有的農夫一樣,承受著汗滴禾黍的付出,忍住食不裹腹的辛苦;唯一的報酬是閒暇時可以讀讀自己喜歡的書,說真話,做真事,無需造作,只要彈琴賦詩。一晃眼十多年過去了,陶淵明並不後悔。
  • 十七年腥風血雨的迫害中,我從懵懂逐漸走向成熟。伴著那無端的驚恐,伴著那無望的期盼,伴著那無眠的長夜和無盡的憂傷,走了過來。而今,我的父親卻又一次被非法關押,酷刑折磨,生命危在旦夕!這處境怎能不讓我心痛呢?好在我是背對著忙碌的母親,有意不讓她看到我的淚水,不想再讓她多一份感傷。父親的境況已經讓善良的母親平添了幾多白髮。
  • 父親最近突然之間被警察抓了,然後重病住院,生命危在旦夕。此時此刻,她只想為父親祈福,希望他平安度過這一劫難。
  • 剎那間,我明白了:繪畫,作為一門視覺藝術,永遠無法表達一種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氣息。同樣是白色造型,顏料傳達不出梨花那種沁人心脾的芳馨,那 種使乾燥沉悶的空間變得潤澤清爽的氣息;無法再現梨花喁喁低語、盛放猶合、含蓄纖秀、文弱嬌柔的面貌。繼九寨溝寫生之後,這是我第二次體會到繪畫語言的貧乏與無奈。
  • 張三丰一曲《上天梯》,唱出他堅如磐石的出世修真之志。張三丰佩劒攜琴,離開遼陽老家,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張三丰在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轉而東走齊魯(今山東),尋找神仙世界。
  • 難怪我們的愛國者們,從不敢說自己為國家交了幾千萬幾千萬的稅,感情是貧賤不能移,剩下來的苦呵呵,窮得只剩下愛國的能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