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監察體制改革 覆蓋民營和外企?

人氣 2963

【大紀元2016年11月15日訊】中共六中全會後,決定對大陸兩省一市建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外界普遍解讀這是透露出北京當局未來的「重大政治改革」走向。有文章分析認為,此次試點,除了這是一項政治改革外,還將覆蓋中國經濟的領域。這其中包括民營企業、外資企業。

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公布《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下稱《方案》),部署在3省市設立各級監察委員會,從體制機制、制度建設上先行試點改革。

《方案》強調,「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國家監察制度的頂層設計。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黨統一領導下的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面覆蓋⋯⋯」

《香港經濟日報》11月14日朗然的評論文章表示,消息傳出,很多解讀說法,認為這是一項政治改革。但說這是政治改革不夠全面,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不僅要改的是政治,還要動的是體制,是一次政治體制上的改革。

文章說,新的監察將強調國家監察,不是向執政黨負責的,也不是向政府負責的,而是國家機構,將覆蓋整個國家層面,於是覆蓋經濟領域,也就不用懷疑了。

文章認為,新的監察體制既然以國家的名義被及經濟領域,就不只是如某些專家解讀的,監察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而是不同經濟成分都囊括其間,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

11月9日,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說,此次建立監察體制的試點,透露「重大政治改革」的未來走向。

11月10日,港媒東網的評論文章說,此次設立監察委員會,這是習當局反腐鬥爭開展幾年來最重大的一次體制突破。今次試點,則表明習近平有更大的雄心及魄力進行體制性的創新。

時政評論員夏小強表示,此次試點將一改以往監察機關無法實質性地將中共人大、政協、檢察院、法院列入監察對象的現狀,實現對所有部門行使公權力、在公職機關工作人員的全覆蓋,這都決定了獨立存在的監察委員會將擁有更加全面的監督權,這將是從國家層面對中國政治權力結構作出改變的嘗試。

夏小強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政局變化的過程中,在現有中共體制基本運行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階段,監察委試點的設立其實是中紀委權力的擴大,同時也是中紀委從黨內監督機構向未來國家獨立監督機構轉變過渡的前奏。王岐山因此將要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中共內部,其留任「十九大」常委的可能越來越大。

今年以來,習近平當局頻頻釋放廢除常委制、建立總統制信號。

六中全會上習近平正式被稱為「核心」。有報導說,「習核心」的確立,習近平的集權有可能會建立一種新的政權模式,也有可能讓中共在他這一代就結束了。#

責任編輯:許夢兒

相關新聞
監察體制有變?黃樹賢或成最後一任監察部長
人大產生監察委員會 習近平改動中共體制
習當局推出「監察委」試點 四大謎團待解
習設「第四權力」 為王岐山留任量身定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