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小丑」席捲多國 探秘背後的故事

人氣 1657

【大紀元2016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祝蘭德國報導)談到小丑,許多人會想到馬戲團的變魔術小丑、著名演員卓別林飾演的滑稽人物……然而,最近在德國出現的多起「恐怖小丑」襲擊事件,徹底顛覆了這種形象,反而像噩夢般讓民眾陷入深深恐慌。

有人不禁問,怎麼小丑突然變樣了?其實,恐怖小丑的形象存在已久,西方的狂歡節經常少不了這種凶惡小丑的影子,如丑角Federahannes(羽毛傑克),他拿著棒子出現,大口裡長著嚇人的獠牙。

從影視作品追溯到街頭表演

據德國《焦點》雜誌報導,一開始,人們會把恐怖小丑當成美國流行文化衍生出的產物。1986年,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出版了一部幾千頁的小說「It」,翻譯成《它》或《小丑回魂》等。作品中講述道,邪惡力量以小丑Pennywise的形象來做壞事。1990年,這部作品被改編拍成電影以及電視連續劇,引起一時轟動。

自此,恐怖小丑成為了美國娛樂行業的常見角色,電影《蝙蝠俠》中的丑角、遊戲《超級紙片馬里奧》里的惡棍等,都是恐怖小丑形象。

實際上,小丑與恐怖的關係很久就有,關於其起源的說法不一,有說起源於16世紀的意大利即興喜劇,也有說起源於17世紀初的「火藥陰謀」。

帶攻擊行為的小丑最早出現在意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如著名僕人角色Arlecchino,他穿著小丑風格的帶補丁衣服,戴著有角的面具,拿著專門打人用的木棒。據說,該角色在與別人交談時,經常做些毫不相干的事情逗人發笑,部分行為被認為有「攻擊性」。不久前,德國出現的一個拿球棒追趕人的恐怖小丑,被認為有以上的歷史來源。

意大利即興喜劇起源於16世紀中葉,直至18世紀末期消失。一般喜劇家認為,這類喜劇有兩大特點:即興的元素,以及部分演員戴面具演出。它起源於市集的流動商販,他們為了吸引顧客購買商品,想盡各種辦法招攬遊人,其中包括戴面具的街頭喜劇表演。此類表演逐漸產生出兩個喜劇人物:一個從威尼斯來的商人,一個是從另一個地方來的僕人。後來越來越多其他人物加入進來,如博士、軍官、不同性格的僕人。

另一種說法是,據德國《明鏡》雜誌報導,恐怖小丑最早出現在17世紀初。1605年11月5日,一名叫Guy Fawkes的教徒,因不滿當時英國迫害及對宗教自由的限制,計劃起義。他在國會地窖放置兩噸火藥,打算在國會大夏落成那天引爆,目標是所有國會議員與當時的英國國王。不過計劃失敗,次年該教徒被捕,後被判死刑。

自此,英國國王則宣布,每年11月5日燃燒煙火,慶祝逃過此劫。該傳統流傳至今,被稱為煙火節(Bonfire Night或者Guy’s Fawkes Night)。當時起義者帶著的一個長著鬍子、帶著諷刺笑容的男士面具,被認為是恐怖小丑面具的雛形。

小丑實際上並不討小孩喜歡?

日常生活中,人們見到的小丑往往不戴面具、沒有嚇人的獠牙、打人的棍子,他們大多鼻子戴著圓球,臉上化濃妝,穿上滑稽的衣服等,為的是逗人歡樂。甚至一些兒童醫院配備「醫療小丑」,給病中的孩子帶來歡笑和希望,促進他們恢復健康。

然而,小丑並不總是展現生活美好、快樂的一面,甚至其本質特點更多與陰森、恐怖相關,而不是可愛。早幾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給250個年齡4-16歲的兒童看不同的小丑照片,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在醫院的牆上看到小丑照片。結果發現,不僅年幼的學前小孩反對,連青春期的孩子也不喜歡。許多孩子認為小丑很陰森,感到害怕。

據《世界報》報導,該結果可以用恐怖谷效應(Uncanny-Valley-Effekt)來解釋。1970年,一位日本機器人研究者開始使用該名詞,他表示,那些看起來跟人類很像、也能像人一樣運動,但細節上又被認為「不正常」的形象,往往引起觀察者的厭惡或害怕,如機器人、殭屍。據稱,恐怖片往往使用這種效應。

回顧恐怖小丑襲擊事件

裝扮成小丑襲擊路人的風潮在美國持續了兩個多月,加拿大、英國都發生了類似事件:恐怖小丑在天色昏暗時出沒,默默站在草叢、路邊貨建築物轉角,突然出現驚嚇路人。現在更逐漸演變成犯罪事件,持武器攻擊他人,恐嚇及誘拐兒童。

10月份,這股怪風也刮到德國來,各地報案迅速增加,如:薩安州一個停車場有9輛車被點燃,損失9萬歐元,目擊者稱,五名嫌犯中至少一人是小丑打扮。羅斯托克一名26歲男子被一個手拿棒球棍狂叫的小丑追趕……德國警方稱,這是嚴重的犯罪。

據媒體《TZ》報導,截止10月29日,德國警方登記的恐怖小丑襲擊事件已經超過370例。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恐怖小丑潮蔓延全球 加拿大華裔媽媽也遇到
恐怖小丑潮蔓延 萬聖節學校禁小丑服裝
瑞典恐怖小丑出沒  刺傷少男逃逸
恐怖小丑潮蔓延至佛州 警察提醒萬聖節不穿小丑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