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讀三國」系列之六:忠孝兩難全 徐庶辭劉歸曹

【義讀三國】徐庶辭劉備 忠孝難兩全

作者:柳笛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的徐庶薦諸葛故事。(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的徐庶薦諸葛故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他身長七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具君王之相;他寬和寡語,不露喜怒,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具君王之質。獻帝遇之,立即檢視宗族世譜,拜將封侯,尊奉他為「皇叔」;曹操遇之,讚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乃是「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蓋世英雄。但命運似乎總在和他開著玩笑。

劉備自出山起,便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輾轉周旋於各路諸侯之間,求得尺寸棲身之地,更不必說實現匡扶漢室、拯救黎民的夙願了。彼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統一北方;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坐領江東。而在未來與他們三分天下的雄主劉備,尚依附劉表,寄居新野小城。他還頻遭側目與陷害,更發出髀肉復生、功業無望的悲嘆。

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就在妨主的「的盧馬」載著劉備飛躍檀溪、助其化解生死大劫之後,劉備的際遇便逐漸出現轉機。首先是逃難後,劉備偶遇鶴髮童顏的水鏡先生,得知自己屢次受挫、志向難伸的原因所在。水鏡言道,劉備麾下雖然猛將如雲,惜無經綸濟世的王佐之才善加利用,將其力量發揮出來。喜得高士指點,劉備立志尋訪天下奇才,以安天下。

清人繪徐庶畫像。(公有領域)
清人繪徐庶畫像。(公有領域)

葛巾布袍踏歌來

就在劉備率部返回新野時,街市上忽然傳出高亢的歌聲:「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此歌暗喻漢末世道,天地顛倒,大廈將傾,而且僅靠一人之力並不能力挽狂瀾。歌者繼而抒發拜投明主的心願,並以「明主不知吾」表達了懷才不遇的嘆息,以及對自身才華的自信。

思慕良才的心弦,當即被這積極入世的歌詞撥動。劉備聽出了歌者輔佐明君的渴望,意識到這位葛巾布袍、皂絛烏履的男子或許就是自己尋找的高人。劉備遂下馬拜會,延請入府。歌者自述名為單福,因聽說劉備在招賢納士,有心投靠;因不敢冒昧造訪,便在城中高歌,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單福還為劉備相看的盧,說此馬終究要妨一主人,不如送給仇家,待「妨主」一劫應驗之後再親自乘騎,便可無事。劉備聞言變色,責備單福「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

單福則微笑致歉,因久聞劉備仁德,不知虛實,故用言語試探。他更舉新野民歌「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為例,盛讚他「仁德及人」,自己果然輔助明主。在言談之間,劉備亦認定單福就是自己苦苦尋求的王佐之才,立即拜其為軍師,請他訓練兵馬。

單福是個化名,劉備的軍師實為三國謀士徐庶。徐庶「長歌自薦」雖是小說家言,卻也依本事化來。《呂氏春秋》載,春秋的齊國大夫甯戚發跡之前,窮困潦倒無法拜謁齊桓公,因而替商旅駕車,在齊國城外過夜。恰逢桓公到郊外迎客,甯戚在車下餵牛,遂擊牛角而高歌,成功引起桓公注意而登上大夫之位,成為其重要的輔佐者。古時的寒門高士一身才幹,欲報效明主卻苦無門路,便以作歌言志的方式表達。此舉不僅維繫己身尊嚴,同時也能試探人主是否同懷求賢之心,真是含蓄而巧妙的「干謁之法」。

蜀先主劉備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君賢臣全身像冊,紙本白描,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談笑間禦虜破敵

憑藉非凡的談吐,徐庶驟然獲劉備重用,也很快有機會施展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報答劉備。曹將曹仁、李典屯兵樊城,虎視荊襄,著呂曠、呂翔二將率兵五千,進攻新野。劉備獲知消息,即請徐庶商議。徐庶略無思忖,遂分派三路軍隊,出城迎擊曹軍前、中、後三路。交戰不多時,二呂皆被劉備大將刺中,翻身落馬而死,餘眾四散奔逃。

徐庶牛刀小試,遂擊潰曹軍,立下第一功。曹仁報仇心切,又與李典領兩萬五千兵馬,星夜渡河,意欲直搗新野。誰知徐庶料敵於先,早就提醒劉備,曹仁必起大軍來戰。這次,曹仁擺下「八門金鎖陣」,志在必得。而徐庶僅在城頭遙遙一望,便識破個中玄機,使趙雲僅率五百士卒,便破其軍陣,大勝而歸。

曹仁仍不甘心,不顧李典苦勸,執意深夜劫寨。那時劉備、徐庶正於寨中議事,信風驟起,徐庶觀風而卜,便斷定曹仁會在當夜偷襲,並為劉備設謀定計。他派遣趙雲正面迎擊曹仁,張飛在其回營的必經之路上設伏,而關羽則襲其後方,攻占樊城,迫使其進退無路。曹仁逼近營寨時,先遇營寨起火,更無法與趙雲爭勝;他又領兵奔向北河,欲渡船而逃,又被張飛殺得措手不及;好不容易逃回樊城,卻不知駐地早已易主。一支軍隊出城會戰,為首者正是關羽,一聲高喝:「吾已取樊城多時矣!」令曹軍不戰而敗。

劉備羈旅半生,求賢得賢;徐庶尋主四方,用得其所。擊退曹仁一役,徐庶不過寥寥數語,便教曹軍丟城喪膽,棄甲曳兵而走。他的出現,正應水鏡先生之論,劉備的境遇也出現轉機。此時劉備帳下,兼備萬人敵與王佐才,文武相濟,開國基業何愁不定?

擺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無解的選擇題,是在道德與堅守中取捨的困境。(大紀元製)
擺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無解的選擇題,是在道德與堅守中取捨的困境。(大紀元製圖)

去留忠孝難兩全

徐庶一戰成名,卻也為名所累。曹仁、李典逃回許都的途中,打聽到因為劉備新得的軍師單福,才令他們中計大敗。他們將此事上報,引起了曹操對這位奇人異士的興趣。謀士程昱一聽,便知此人來歷,向曹操道出徐庶身世。待聽到他曾「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嘗與司馬徽談論」時,曹操便問其才幹如何,程昱自言「十倍於昱」,教曹操好生惋惜,無緣招此賢士。

程昱知徐庶為人至孝,便想出了挾其母而召之的計策,先派人請徐母至許都,賺得筆跡,假作家書一封,勸他辭劉歸曹。程昱又差心腹尋找「單福」,將書信呈上。徐庶拆書覽讀,見「母親」言辭傷痛,筆調悲戚,一句「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更是讓他肝腸寸斷,淚如泉湧。

以徐庶之智,只需冷靜分析,便能識別家書真偽。而且徐母深明大義,怎麼會勸兒子背叛主公,背負不忠不義的罵名?然而孝順的徐庶心繫老母安危,已經心亂如麻。即使母親沒有生命危險,他又怎會無動於衷,任由母親深陷敵營?

留在新野,效忠劉備,便是狠心棄母,是為不孝;奔赴許都,侍奉母親,便是變節負劉,是為不忠。擺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無解的選擇題,是在道德與堅守中取捨的困境。他的眼淚不僅為母親而流,更為左右為難的抉擇而流。最終,他以「百善孝為先」為由,艱難地做出決定,寧可離開明君劉備,也要確保母親周全。否則,淪為「不孝」的他又有何顏面繼續輔佐以仁義道德著稱的劉備呢?而離開劉備,雖然不能助他立身開國,但仗義睿智的徐庶自然也會用另一種方式為舊主盡忠。

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選擇,徐庶便向劉備告罪辭行。劉備聞言大哭,他好不容易得到一位軍事天才,如何能捨得放他離去?但他更知道母子親情既是天性,也是人倫,只得忍痛應允,親自為他餞行。其間他的屬下孫乾也私下提議,苦留下徐庶,曹營到時難容徐母,一定會將她斬殺;到時徐庶便會一心留在新野對抗曹操,為母親報仇。

孫乾與程昱無二,都是利用徐庶至孝的一點,迫使他為己方效力,而他的計策更加狠毒,竟然置無辜的徐母性命於不顧。因而劉備當即回絕:「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分別時,劉備送賢千里,一程又一程不忍離去,徐庶心知前路無望,亦是泣涕如雨。

臨別前,徐庶道:「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他乃謀士,若不能出謀劃策,在戰場中一展身手,無異於懷抱利器而自毀前程。他甘願親手斬斷謀士生涯,做一個亂世中碌碌無為的「廢人」,只緣他的至孝,只緣他銘記劉備的知遇厚恩,不惜用一生來回報。之後,他又道破一件天機,向劉備舉薦一位絕代奇才。劉備雖然失去一位肱骨之臣,卻也有捨有得,結緣智謀天下第一的臥龍先生。

之後,劉備以摯誠打動大賢出山襄助,終於開創蜀國基業。而徐庶入曹營,母親為讓他安心事劉,後顧無憂,不惜自縊;他本人則始終默守當初的誓言,至死不獻一策。劉備、徐庶君臣,雖是萍水相逢,卻在短暫的故事裡生動演繹了古文化「忠孝仁義」的內涵,千百年來依舊迴盪著感人至深的力量。@#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這裡看出薄熙來確實算得上中共邪黨的一位「能臣」,但是善惡有報,澳洲紐省(New South Wales)高院執行缺席審判,薄熙來罪成立。所有為中共邪黨出謀劃策,「努力工作」的都應該好好地想一下,即使不因為道德和良知而向徐庶學習,也為了自己的未來好好想想,否則,薄熙來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徐庶,身在曹營,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是,他可以選擇善和惡,不去幫著惡者行惡,這就是善。所以中共的「公務員」應該三思,是幫著中共行惡還是拒絕做惡呢。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薄熙來那麼高的官員都被判有罪,那些中共邪黨的小嘍囉就要掂量一下了,薄熙來被判酷刑罪罪名成立,這還只是開始,終有一天,所有的作惡者和為虎作倀的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不懸崖勒馬,薩達姆的絞刑架必將歡迎你的光臨。
  • 蜀漢先主劉備,字玄德。在大眾眼裡,尤其是受袁闊成評書的影響,一直以為劉備是一個沒有什麼能耐的窩囊廢,只會哭鼻子,其實不然。不論是在《三國演義》裡還是在《三國誌》裡,劉備都不是無能之輩,要不怎麼能被人稱為梟雄呢?在他小時候就曾指著他家旁的五六丈高的大桑樹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可見他從小就胸懷大志。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曾說過兩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在他眼裡,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以曹操知人之明,他是不會看錯的,那麼多的諸侯,那麼多的謀臣勇將,他都不認為他們是英雄,卻認為劉備是英雄。何況劉備都能用韜晦之計瞞過曹操,曹操是何等人物,一代奸雄,他對人和事的分析都是極為準確的,要瞞過他是多麼的不容易,可是劉備做到了。再說如果是個廢物,又怎麼能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最終勝出,成為蜀漢的開國之主呢?
  • 諸葛亮,字孔明,每自比管仲樂毅,不過凡夫俗子自然以為他說大話、吹牛,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認為孔明確有其才。這可不像人們俗語說的「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諸葛亮那是真的有才能智慧,「三個臭皮匠」最終還是「臭皮匠」,而永遠成不了「諸葛亮」。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樂毅,戰國時期燕國的上將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是戰國名將。諸葛亮確實文武雙全,可以和這兩位賢相名將相提並論,文能治國,武可安邦。不過諸葛亮的武可不是武功,不是說他可以上陣,他是一位儒將,就像宋朝指揮宋軍獲得採石磯大捷的虞允文,這裡的武是指他的謀略用兵。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最終幫助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霸業。後來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勵精圖治、平定南夷、六出祁山,最後病死於五丈原,為蜀漢耗盡最後一絲心血。
  • 三國君王的成長壯大,也吸引無數豪傑投身這場如畫江山中的戰爭傳奇,譜寫出一段段交織著忠義、信義、情義、道義的慷慨壯歌。在這裡,有忠君不二、鞠躬盡瘁的謀臣良將,有一諾千金、情深義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義、天下歸心的亂世英雄。
  • 受人之託,救援徐州,是義的行為;但是無緣無故得到徐州,那便是無情無義之人。劉備是帝王之才,如何不知徐州在天下意味著什麼?他又如何不知,得到徐州之後可以加速實力的壯大,於漢於己皆有百利。
  • 關羽來時孑然,去時決然,功名利祿一概拋於身後,與曹營兩不相欠。既不負新主厚恩,更兌現舊日盟誓,關羽許都一行當真是忠義兩全,正氣浩然。
  • 關公臨陣往往擒賊先擒王,震懾餘眾。隻字片語間,他便以迅疾凌厲之態成萬夫莫當之勇。赤兔馬與偃月刀,與關羽身心合一,能隨其心意迅猛出戰,助他出其不意,一招定勝負。關羽的武藝正如巍峨堅毅的群巒,而中心屹立天地的,則是他奉行終生的忠義信念,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分毫!
  • 漢末亂世,那些意圖稱霸天下的各路諸侯中,似乎沒有一位像曹操那樣,為糧草日夜懸心,將糧草視為作戰的最大顧慮。據淮南的袁術、自霸江東的孫策、鎮守荊州的劉表,無一不是地廣兵多,糧食充足。 實力最強大的袁紹更不必說,吞併冀、青、幽、并四州,帶甲百萬,廣有錢糧。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