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風執導《香港三部曲》因愛「人」而拍

杜可風:這是一個該還給香港的電影

人氣 171

【大紀元2016年02月19日訊】由知名攝影師杜可風自編自攝自導的電影作品《香港三部曲》,花了一年的時間拍攝許多「香港人」,杜可風表示這是一個該還給香港的電影。壓根沒有立志要拍電影的他說道,他生命中所有的合作,都是因為「人」。

因愛「人」而拍電影

杜可風開玩笑地說:「拍電影這麼累,王家衛又這麼難搞(噓),我不愛他的話,怎麼可能一起做事?他是我想要一起生活的人,拍電影只是聚在一起的藉口。而我自己生活得好,就該透過鏡頭與人分享。」杜可風深愛鏡頭前後的人們,那些一整天一起共事、一起完成拍攝、再一起病倒的人們。

《香港三部曲》劇照。(天馬行空提供)

而《香港三部曲》的拍攝契機,就是希望透過鏡頭傾聽每個人的聲音,製片孫明莉表示:「我訪問了幾百個人,我一開口問問題他們就不斷地哭,因為其實沒有人聽他們說話,可能對方問:『你好嗎?』但他們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好不好。」

杜可風:「我覺得我們的作用其實是一個橋樑,這部電影其實是一種溝通的機會,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媒體,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橋梁,重點其實是『有話要好好說』。」透過這部電影,杜可風希望讓世界各地的觀眾也能聽見香港的聲音,「因為我們都是人」,而與香港相鄰的台灣,正是他們最重視的地方。

杜可風拍攝本片出發點是對一個地方的愛。電影同時也紀錄了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公民抗議活動「雨傘運動」,問起杜可風怕不怕被中國抵制,杜可風說「怕什麼,我們不開口誰會開口,我們必須有這種精神」。

杜可風(中間穿白色外套)拍攝《香港三部曲》拍攝現場照。(天馬行空提供)

無畏抵制 記錄雨傘運動

製片孫明莉透露,因為要紀錄「雨傘運動」及全片粵語發音等因素,在找錢時困難重重,這樣的大環境下想創作這樣的作品,政治壓力肯定是有的。「因為大家都不希望被列入黑名單,老杜非常喜歡做攝影師、在國內拍片,我也非常喜歡去上海、北京,但害怕也沒用啊!害怕只會自我審查,創作的目的就完全不在了。」而也就是這種無畏的精神,才成就了這部有意義的作品。

用電影吐露港人的心聲

著名攝影師杜可風,出生於澳洲,年少成為水手,雲遊四方後,於香港落地生根。如今,他以《香港三部曲》回應這座城市近年的苦悶。電影分成「開門見山」、「愚公移山」、「後悔莫及」三段,分別從兒童、青年、老人的視角,吐露港人的希望與嚮往。

《香港三部曲》劇照。(天馬行空提供)

拍攝期間適逢「雨傘運動」,為這場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公民抗命留下珍貴紀錄。杜可風與製作團隊訪問逾百位不同年齡、背景的香港人,挑選部分當創作藍本,但他們的企圖不止於紀錄,受訪者根據他們訪談的情節,在實景半紀實、半虛構地演出。本片現正於台北國賓等影城及高雄in89駁二電影院熱映中。

責任編輯:梁夢竹

相關新聞
杜可風風頭正勁 操刀第29屆香港電影節
第2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杜可風系列多媒體作品展
陳可辛人事「地震」 鮑德熹接替杜可風
杜可風新片明年開機 將關注“中國新女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