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 英國的朝聖之城

流箏

【大紀元2016年02月27日訊】文|流箏

偉大的日不落帝國,其有記載的文學歷史卻甚為短暫,早期只有一些用部落語、或拉丁語、法語記載的傳說和故事,直到14世紀才出現了第一位英語作家,也是英國文學之父_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留下了目前公認的英語第一部偉大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講述了600年前一群聚集在倫敦的朝聖者,有騎士、僧侶、侍從、商人、匠人、紡織匠、醫生、地主、農夫、海員、家庭主婦等,相約一起出發去100公里外的坎特伯雷朝聖,為打發漫長的路途,輪流講述著他們在英國所聞所見的趣事。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相關畫作

喬叟捧紅了坎特伯雷,但坎特伯雷這座城市卻不僅僅因這四個字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而聞名,還因爲這個城市的宗教地位和歷史底蘊而更顯厚重。

朝聖之城—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喬叟在書中寫到,中世紀的英國人都湧向坎特伯雷大教堂去朝聖,這其實已足顯這座城市的宗教地位。而事實上,坎特伯雷在英國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整個英國的最高主教,從古至今,英國歷代的國王們和女王們在登基之時,幾乎都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來進行這至高無上的加冕。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登基加冕以及加冕60週年慶典儀式,也都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的。

聖地坎特伯雷大教堂,是英國最著名最古老最神聖的教堂之一,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承載了許多大英帝國的歷史文化。公元597年,古羅馬人奧古斯丁被派到坎特伯雷擔任總主教,修建主教堂,並開始了基督教在英國的廣泛傳播。1070年,在這一荒廢的舊址上,建立起了今日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幾經修葺,屹立於今。這座教堂融合了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風格,氣勢恢宏。千年來,作為英國的總教會,坎特伯雷大教堂與英國歷史上的諸多大事聯繫在一起,它是朝聖勝地,如今亦是旅遊勝地。


坎特伯雷城牆

歷史之城—古羅馬城牆 (City Wall)

坎特伯雷是一座清晰紀錄了英國歷史的城市。英國的公元前歷史並不深厚,遺蹟和記載都不太多,只顯示有一些部落文明。大量有記載的歷史,出現於公元前54年,隨著凱撒大帝的征服,英國土地上開始了羅馬人長達近5個世紀的統治。

古羅馬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明,把所佔領的城市都按照羅馬理念進行了規劃,當時被侵佔的坎特伯雷也不例外。羅馬人在這裡依舊按慣例的方方正正的佈局城市,建劇院、建神廟、建議會廳、建公共浴池。對坎特伯雷更特別的就是,羅馬人還為它建立了防禦用的城牆,環繞了整座城市,並安設了7個大門。

如今,那些昔日的劇院廟宇已隨風而逝,但這額外關照的城牆和城門,卻在近兩千年後,保住了它的痕跡,讓無數後世的遊人可以在此觸摸到曾經的點滴。

歷史之城—「丹麥人公園」(Dane John Gardens)

成住壞滅,過往循環。當位於南歐昔日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帝國經歷了興衰而隱退後,位於中歐的德國日耳曼人的祖先正值興盛,入侵了英國,建立了分裂的7個小國。幾百年後,8世紀開始,位於北歐的維京人(Vikings),即丹麥海盜,開始強大,於是入侵英國,侵擾了約三個世紀。

坎特伯雷這座城市對歷史的紀錄很是奇特,第一位侵略者羅馬人留下的城牆遺蹟,其中風光最優美的一段,便是在其兩側修建起來的丹麥人公園。沿古城牆而行,既有遠古的粗獷,又有花園的精美。然而,有趣的是,「丹麥人公園」其實並不是由丹麥人修建的。規劃入侵城市,為它修建文明,絕對不是海盜的作風。這座花園是由英國的第四位入侵者修建,並陰差陽錯的叫了第三位入侵者的名字而已。


坎特伯雷城堡

歷史之城—坎特伯雷城堡(Canterbury Castle)

英國在經歷了三位入侵者近一千年的侵略和瓜分後,終於在公元9世紀末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英國王朝。不幸的是,11世紀時,才剛剛建國不到200年的英國,那時的國王剛好無子嗣,於是法國人諾曼底公爵趁亂搶奪了英國的王位,開始了法國對英國的捆綁式入侵。

位於歐洲中部的第四位入侵者法國在當時代表了先進的文明,法國背景的諾曼王朝像古羅馬人一樣,用先進的法國文化規劃著英國人的城市生活,帶來了法國的語言、法國的哥特式建築、法國的服飾等等。

在坎特伯雷,這位法國來的新國王要求在他登錄英國抵達倫敦的沿途上建立城堡,以紀念自己偉大的路程。於是將一個城堡地址定在了坎特伯雷,並修建了「丹麥人花園」,但是由於建設問題,後來又在不遠處從新選址修建了如今的坎特伯雷城堡。今日的坎特伯雷城堡雖已損毀破敗,卻依然堅挺的紀錄著這一段英法糾葛的歷史。

文|流箏

原文鏈接:坎特伯雷 朝聖之城 歷史之城

更多英國生活信息,歡迎訪問英國大紀元生活網

責任編輯:楊青

相關新聞
英國為101個名勝古蹟徵集中文名初選揭曉
中國人英國旅遊 青睞哈羅德奢侈百貨
臺灣花蓮港榮獲英國雜誌最佳旅遊經驗獎
中國赴英國商務旅行減13% 渡假者升18%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