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園:人在走路時 轉彎最重要

人氣 4565

【大紀元2016年04月12日訊】蔣公逝世紀念日,是為紀念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去世而設立的一個節日。在解嚴及台灣政治民主化後,該節日就逐漸不受重視、被一般民眾所淡忘。

今年4月5日是蔣公逝世41周年紀念日,總統馬英九偕同副總統吳敦義前往桃園大溪慈湖陵寢恭謁。隨後他在臉書發文表示:近年各地出現了一些對蔣總統銅像潑漆、破壞等暴力行為,有的甚至發生在校園,令人遺憾。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發生的時候,他身為國家元首,當然有責任。但是,沒有蔣委員長領導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沒有國軍保衛台灣,就沒有台海安全。蔣總統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蔣公對台灣的重要貢獻不容否認。

在蔣公逝世後數個月,台灣曾廣建蔣銅像,特別訂定《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當中規定「銅像高度不得低於一.七十米」、「神貌應充分顯示蔣公慈祥、雍容之神貌,並含蘊大仁、大智、大勇、堅毅、樂觀之革命精神,與至誠、博愛、愉快、生動之神情」等。

後人評判歷史,往往站在族群、團體和個人的得失角度,結論難免會出現偏頗。這種情形,從古至今,不斷持續,令人感歎。

馬英九此前也強調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在今年3月29日青年節上,馬英九在總統府三樓大禮堂主持「經國廳」命名揭牌。他致詞表示,把大禮堂命名為「經國廳」,希望長遠傳承蔣經國愛民如子、效忠國家與推動改革精神,讓中華民國依循這樣的理念,繼續向前邁進。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台北去世。從篤信共產、父子反目,到子承父志、 勿望在莒,再到開放言論、廢除黨禁……蔣經國的人生軌跡,發人深省。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後,蔣經國曾擬將施明德、黃信介等人以重罪處死,但終因親信一句勸告「血流到了地上,仇恨就再也化解不掉了」而改弦,僅判重刑。

1987年76歲高齡的蔣經國表示要開放黨禁和報禁。國民黨要人紛紛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卻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聲音不大,語氣輕微,但這句話,分明如同萬鈞雷霆,振聾發聵。1992年5月,台灣廢止「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

蔣經國比較著名的語錄如下:1.我知道我是專制者,但我會是最後一位──我以專制來結束專制。2.今後,只有國家、民族和三民主義的萬歲,沒有個人的萬歲。3.政府在哪裡,法統就在哪裡。4.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蔣經國在他全面執掌政權後的整個執政團隊,「部長」以上官員沒人貪腐。清廉使蔣獲得了巨大的道德威望,也在統治集團具有了絕對的道義權威與一言九鼎的獨尊地位,當部分大佬害怕民主引發混亂時,他一錘定音解除「戒嚴」,施行民主,因為他及他的家人不怕民主了被人民清算。

「人在走路時,轉彎最重要。」 原是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名言,也是蔣經國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這句話,對於如今的所有當政者,也具有現實和警醒的作用。#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史海鉤沉:1963年周恩來南海會蔣經國迷案再探
桃園大溪.慈湖步道.慈湖賓館
【周曉輝】為何蔣經國的身影歷久彌新?
蔣介石日記的歸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