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文化基因「無根」中國科學界萎縮

人氣 2257

【大紀元2016年05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文凈報導)中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國家,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然而自中共統治以來,除了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外,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或者是沒有出現過聞名於世的科學巨匠,這是為什麼呢?日前,有大陸學者撰文認為,現代中國人切斷了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是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萎縮和無序的真正根源。

中國近幾十年為何鮮見科學巨匠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啟群,9日在個人博客中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大科學家的童年啟蒙,這些書是文化基因》的文章,從思維和想像力的層面,討論本土傳統文化與科學家創造性的問題。

文章中提到,據科學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統計,現代世界上一般建國後35周年左右,就會有自己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不要說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都是如此。中共建政至今已經66年,但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中國人只有屠呦呦一人。這樣來看,中國科學研究尤其是科學家的創造性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是深層次的問題。

「一個要在科學上達到頂峰的中國科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這正是錢學森』大學之問』關鍵所在。」

一代中國科學家的共同經歷:讀「四書五經」

文章認為,屠呦呦先生對於青蒿素的認識和發現源於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的啟示和靈感,而且她在獲獎儀式上的演講中也多次提到中醫藥對於人類的貢獻。從這一段敘述里我們提取的關鍵詞是:諾貝爾獎、青蒿素、中醫藥。結論很明顯,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屠呦呦先生的科學貢獻具有直接的關係。

同時他還列舉了另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他從西南聯大畢業之後,去美國留學跟隨名師深造,最後在科學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貢獻。而他的青少年時代曾在東吳大學附中就學,受到過傳統中國文化的嚴格訓練。他在芝加哥大學註冊研究生時,說明自己曾經研修過孔子、孟子等人的著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政道說,他研讀屈原的名篇《天問》,發現這是大詩人用詩的形式寫就的宇宙學論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詩中巧妙運用了幾何學和物理學的對稱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圓的,可能是個東西、南北不一樣長的扁橢圓球體。從這裡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對於屈原、對於中國古典文學,是有著精深研究的。同時,還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

文章提出,李政道等人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那一代中國科學家的共同經歷。例如華羅庚、蘇步青、陳省身、丁文江等,他們的啟蒙教育幾乎都是讀「四書五經」,然後接受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教育。而那一輩人的所達到的科學高峰,至今還令現在的中國科學家們景仰。

而為什麼讀「四書五經」的中國孩子能夠在科學上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成就,而現在從小就進行數、理、化強化訓練的中國孩子,卻離諾貝爾獎越來越遠?

文章提出疑問,這裡面到底有沒有一些必然性的東西?中國後來的科學家,在素質上所缺少的東西,與這些「古董」有沒有關係?

尖端和前沿常需要幾代人的沉澱

文章認為,在科學創造的尖端和前沿,一個科學家的狀態,與世界奧林匹克體育競技中的運動員的狀態是相似的,或者說,是接近的。在體育運動員的培養過程中,科學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經過一般的訓練,每個人都能夠挖掘自身的潛力,提高自己的體育運動水平和能力。訓練與不訓練的結果是大不一樣。

但是,在人人都能夠達到自身可能的水平頂峰之後,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後高度,那種能力是置根於一個人生命之中的、與本能非常接近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不能夠被訓練出來的。因此,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儘管美國具有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具有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在白人中無論怎樣也培養不了約翰遜、喬丹、劉易斯、泰森這樣的運動員和拳擊手;同樣,黑人中可以有非常優秀的運動員,但卻少有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每一個傑出的運動員,幾乎都經過祖父母、父母親等幾代人的過程。在一些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天才,是來自音樂世家。中國過去有梨園世家、雜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鐵、裁縫、中醫等,都有家傳、祖傳之說。

同樣,在科學的領域內,經過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後,基本掌握了關於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在進行科學研究、進行科學發現和創造的最後衝刺過程中,要達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須有一些超人的東西表現出來。

超人的素質來自「文化基因」

那麼,中國科學家的超人的東西——素質,是「文化基因」,主要指先天遺傳和後天習得的,主動或被動,自覺與不自覺而置入人體內的最小信息單元和最小信息鏈路,主要表現為信念、習慣、價值觀等。

文章認為,如果說,一個優秀運動員的產生,是與他的遺傳基因相關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民族,傑出的中國科學家的產生,也必須具有來自母體——民族文化的遺傳基因。應該說,得到這種遺傳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備了最好的素質,也最有可能成為科學的巨人。中國科學家,無論是作為群體,還是作為個體,在整體上必須具備這樣的「文化基因」。以上推論,對傑出中國科學家之所以成功或許是一種解釋。中國科學家,必須在自己母體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夠達到科學創造的巔峰狀態。這就是為什麼讀「四書五經」的中國孩子,後來能夠在科學上能夠達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也就是說,從小接受「四書五經」這種傳統教育,對於我們中國的科學家來說,不是浪費時光,不是個人愛好,更不是附庸風雅,而是一種必備的基礎教育。

傑出科學家得益于母體文化的深厚滋養

文章中提到,「文化基因」不僅是自然科學家原發性創造力的基質,也是一個民族所有原發性創造活動的基質,同時,更是一個民族成員成為偉大人物的基質。

而從小就進行數、理、化強化訓練的中國孩子,在整體上卻無法攀登科學的頂峰,離諾貝爾獎越來越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於:這些孩子與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之間出現了斷裂。

實際上,出身於任何民族的傑出科學家,都應該得到他們自己母體文化的深厚的滋養。愛因斯坦對於斯賓諾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過希臘自然哲學,康德先是一個著名科學家,後來才是偉大的哲學家。同樣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科學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根源大概也在這裡:他們沒有遺失自己的文化基因,得到母體文化的滋養和培育,沒有與母體文化斷裂。

文章指出,面對中國當前出現的科學、藝術、文化萎縮、無序的危機,必須回到文化基因的層面來進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說,當前中國思想文化萎縮、失序,主要是因為它「無根」。

「無根」文化成了無源之水

文章說,這種遺失文化基因的「無根」文化是一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基因的遺失主要是由我們對傳統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說,一代新的讀書人與傳統文化「書面文本」在整體上的隔膜和斷裂,是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萎縮和無序的真正根源。

文化基因不僅與思維的原發性創造力相關,與藝術想像力相關,還與根本的價值觀相關。如果一個科學家僅僅把科學研究當做謀取名利的手段,沒有對於科學的獻身的精神,沒有執著追求科學的激情,也不可能成就為偉大的科學家。這些價值觀層面的東西,也是根源於民族的文化基因。

回復中華文化基因 中華民族才人才輩出

文章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降,我們對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過激的批判態度。在教育方面,傳統文化比重極小。這種教育,加上不斷地反傳統文化的運動,造成了幾代人對傳統文化典籍的隔膜。

同時,中國大陸科學研究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蛻化,這種學術、文化、藝術的整體性倒退,與中國社會在經濟、道德、觀念上目前出現的混亂、無序狀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這是一個社會由於遺失文化基因的「無根文化」所滋生的種種表面現象。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從「根」源上進行,把我們的文化之根與創造之果鏈接起來。

因此,他認為,中國教育必須有大戰略,必須從根本體制上進行改革、建構,必須從制度上切切實實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回復中華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才可能有人才輩出的輝煌景象,民族復興才能夠真正實現。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中國學者考證:鮮卑慕容氏是黃帝後人
黃河清:中國,你的明天在哪里?(十九)
袁紅冰:命運向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挑戰
王大威:加薪保黨 適得其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