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國庫重地必須管好!

作者:秦如初

韓琦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使他在官吏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宋代的大臣中,韓琦是從給皇帝管理左藏庫開始他的朝官生涯,並且成為三朝元老。

韓琦在進入朝廷成為朝官之前,二十歲的時候,就考取進士第二名,並被授為將作監丞,通判淄州。「將作監」是一個負責京城的宮室、宗廟、城廓、官府、橋樑道路等等的營造工作的中央官署,它的首長是大監和少監,「丞」則是他們的助手。而「通判」則相當於知州、知府,或用現代觀念理解為州長,也差不多。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淄州。所以當他進京被任為監左藏庫的時候,才算真正當上了「京官」。

當時,那些參加科舉考試取在前面的人,都願意直接去當顯要的官,而像左藏庫監這樣的官,有點像皇上的倉庫管理員或是帳房,往往不被人們看重。但韓琦不在乎,並盡力去作好這一工作。韓琦認為國庫重地必須管好!不可馬虎、大意。

韓琦到任以前,左藏庫的管理有許多混亂。宦官直接找到皇上,批個條子,就可以從庫中支取金銀布帛,連個璽印都不蓋,事後往往難於查證。韓琦向皇帝奏請把過去的規章制度恢復起來,設計了必要的傳票,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這樣提取物資都有憑據,避免了差錯和弊端。

過去各地送來的貴重物品,都得等宦官來驗視以後,才能入庫,但管這事的宦官們,又往往不能按時驗視,有時要在房檐下面放幾天,大家都覺得這樣作不太合適。也是韓琦提出建議,改變了這種作法。

由於韓琦這項工作作得好,所以他很快得到升遷,並得到皇帝的信任。後來他又作過開封府推官和三司度支使,還作過右司諫,是專門給朝臣們挑毛病的官。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他指責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在任職期間沒有什麼建樹。結果這四個人在同一天被罷官。可見皇帝對他的信任程度。

這時發生了饑荒,他被任為安撫使去慰勞災民。他發現很多郡縣仍在催逼賦稅,而且催得很急;有些官吏到市場上買東西,也不按價給錢。他採取了緩徵賦調的辦法,並對特別困難的百姓給以救濟。對那些貪殘百姓的官吏予以罷免,多餘的淘汰,從而使百姓負擔減輕,社會安定下來。因為他的安撫救濟工作作得好,使一百九十萬災民得以安全渡災。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朝代(不包括幾個分裂時代的一些小國)。漢唐時代那強大的帝國版圖,宋朝是不敢望其項背的。不但北方有契丹國與宋朝長期對峙,西方在如今陝西、甘肅、寧夏一帶的黨項族,也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的首領李元昊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稱帝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遼國和西夏經常侵擾宋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李元昊大軍犯宋,進攻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宋軍屢敗。韓琦提出了退敵建議,被仁宗採納,並取得了初步勝利。可惜宋軍將領,沒有完全執行韓琦的方案,招致失敗。雖然大家一致認為這不是韓琦的錯,但韓琦還是主動上書作了檢討,並在幾項兼職中,申請免去一職。

韓琦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使他在官吏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人們把他與范仲淹合稱「韓范」,格外尊敬。

韓琦見到宋軍在對遼(契丹)和西夏的戰鬥中,屢戰屢敗,總結了它的原因,並提出了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倖、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共八項措施。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他在定州(今河北省北部長城以南地區)的時候,曾把那裡的一支懶散的隊伍,訓練成一支強勁的隊伍,號稱「中山軍」。

當初忠武軍節度使潘美協助太祖趙匡胤北伐,並坐鎮河東(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的時候,為了躲避契丹人的騷擾,曾把邊界一帶的百姓內遷。因此,那裡的土地都荒蕪了。韓琦說,這些都是良田,棄而不耕實際上是幫助了敵人。他則反其道而行之,只把距邊界十里以外的地區,作為禁區,十里以內,則駐紮弓箭手禦敵,同時把這些土地,全部重新開墾出來,共墾出近萬項良田。

仁宗死後,英宗趙曙即位為帝,韓琦被任為仁宗山陵使加門下侍郎,還封了衛國公。英宗在位不到四年,就在治平四年(1066)病死了,他的兒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這時的韓琦又被任命為執判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充安撫使,並有「便宜從事」的權力。

韓琦在六十八歲那年去世。神宗下令輟朝三日,賜家屬白銀三千兩,絹三千匹。

(《宋史·韓琦傳》《宋史·仁宗紀》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以來,喜歡珠寶的人趨之若騖,用以炫耀他們的富有。然而,歷史上卻偏偏有人不重視這些虛名,把錢用在貯藏糧榖上,從而致巨富。
  • 卜式給武帝上書一封,表示願意拿出全部家產的一半,支援對匈奴的戰爭。百姓自動表示要出錢支援國家的戰爭,這事還不多見。漢武帝覺得很蹊蹺,便派使者到卜式家中了解情況。
  • 在隋末的農民大起義中,許多英雄好漢,也紛紛起兵。反隋中有一個人姓薛名粹,是隋朝的介州(今地不詳)刺史,太子少傅薛善的兒子,也隨著隋朝的漢王楊諒,起兵造反,但不幸兵敗被殺。薛粹還有個小兒子,也在當殺之列,但因年紀太小,被免死,送到辰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南),罰作官奴。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薛大鼎。薛大鼎長大了,乘戰亂從嶺南逃回家鄉蒲州汾陽(在今山西省靜樂縣西)。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有時也自稱東坡居士。他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父母官」。為官期間,他總想造福於民,蘇堤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個傑作。
  • 但有一位元朝的漢官,也曾使忽必烈認識到漢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就是張文謙。
  • 洪熙五年(1430),明仁宗朱高熾,感到國家的財政管理很不完善,有漏洞。特別是江南地區,更為嚴重。僅蘇州、松江兩個府,就欠應交中央政府的稅賦糧食八百多萬石。他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幹的官員,到那裡去監督整頓這件事。他問朝臣們,誰能勝任這個任務?大學士楊榮,推薦了周忱。
  •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任官數十載,一直公正節儉的人,康熙皇帝稱讚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張鵬翮(讀何)。
  • 蒙古士兵雕像
    孫威是金末元初的人,作戰勇敢,聰明靈巧,尤其善於製造鎧甲。他曾經獨立設計製造了一具「蹄筋翎根鎧」,獻給元太祖鐵木真。
  • 宇文融每到一處,首先招集當地的父老鄉親,宣揚皇帝的恩德。由於宇文融領導著一大批勸農使,設立義倉、救濟災民。鄉親父老們聽了他們的宣講,看了他們的行動,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把宇文融比做自己父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