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瞞不過因果 奸惡之徒絕後

作者:鄭介文

用盡心機,瞞得過人卻瞞不過天地。上蒼終將懲其罪孽。(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9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康熙年間,獻縣有個叫胡維華的人,以燒香拜把子的方式聚眾造反。這些逆賊一部份駐在大城縣、文安縣,距京城有三百多里;另一部份駐在青縣、靜海縣一帶,距天津有二百多里。胡維華打算兵分兩路,一路出其不意沿大城、文安一線日夜兼程,直搗北京;另一路沿青縣、靜海一線攻下天津,並搶掠海船,扼住海口,伺機待命。如果北上一路得勢,天津一路也開赴北京;如果北上一路受挫,則折向天津,萬不得己,則乘船退居大海。

他剛布置計畫,並任命偽官,還沒來得及行動,陰謀便洩露了。官軍急速集結前去圍剿,並使用了火攻。結果將所有逆賊全部殺死,連同他們的家屬和未成年的小孩都無一倖免。

當初,胡維華之父在河北獻縣是個很有錢的人,平時還喜歡周濟窮人,看起來也沒幹過什麼大罪惡。鄰村有位老先生名叫張月坪。張先生有個女兒長得秀麗脫俗,堪稱是國色天香。那胡維華之父一見此女便為之心醉。然而張月坪的性情固執,絕不肯將女兒嫁給人去做小老婆。因此胡維華之父就沒敢公然暴露他這種企圖。

由於張月坪家境清寒,胡維華之父就假意延請張月坪來做家庭教師。張月坪父母的靈柩寄葬在遼東,他常為自己沒有能力移父母靈柩還鄉安葬而鬱鬱不樂。有一次閒談,張月坪偶爾提起這件事,胡維華之父馬上慷慨解囊,差人協助張先生把靈柩運回,並贈給一塊墳地。

時隔不久,張月坪的田裡,發現一具橫死的屍體。而死者正是以往與張月坪有怨仇的人。官府以涉嫌謀殺立案,將張月坪逮捕入獄。胡維華之父又廣賄錢財,替張月坪多方斡旋、申辯,才使張月坪得以無罪釋放。

有一天,張月坪的妻子帶著女兒回娘家省親。因為三個兒子還小,張月坪告假回家看守門戶,與張維華之父約定住幾天後就回來。待張月坪歸家之後,就在這天夜裡,胡維華之父便派遣他的黨羽將張月坪家的房屋門在外面鎖緊,然後縱了一把火,把張月坪父子四人活活燒死,和房屋一併化為灰燼。

第二天,胡維華之父又佯為震驚哀痛的樣子,假惺惺來悼念。再一次慷慨解囊為張家父子料理了後事。以後又時常周濟張氏母女。因此,張氏母女一直被蒙在鼓裡,不知有詐,且懷著一種感恩的心,依附胡家生活。

不久之後,不斷地有人來為張月坪的女兒提婚。那張氏寡居,又出於對胡維華之父的信賴,女兒的婚事必與胡家去商量。胡維華之父每每從中作梗,使婚配不得成就。時間長了,胡維華之父便漸漸露出欲娶張氏(已死的張月坪之妻)的女兒為妾的意圖。張氏感念胡家的恩惠,就想答應下來,而她的女兒卻從一開始就不願意。一天夜裡,這位女兒夢見父親對她說:「你要是不答應嫁給他,我恐怕永遠都無法實現我的願望!」女兒從夢中醒來,心驚生疑,閉口藏言,依從父教,嫁給了胡維華之父。過了一年多,便生下了胡維華。不久張氏女(即女兒)也因病逝去。

胡維華長大成人後,聚眾謀反,終使胡家遭到滅族絕後的報應。胡維華之父為了得到張家的女兒,用盡心機製造出張家滅門慘案,瞞得過人卻瞞不過天地。上蒼懲其罪孽,安排這位張家女兒生的孩子,給他帶來了滅族之禍。

(據《閱微草堂筆記》)@#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一生平平庸庸,老死於茅舍,並沒有什麼功德,獨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卻為神明所讚賞!所以降福於他,使他今生終身幸福。
  • 俗話講:「一日夫妻百日恩。」夫妻間本來是應該相互扶助、共渡難關的。而朱買臣夫婦之間的這段故事,則令人嘆息。
  • 秦昭襄王用了范睢這個能人,終於使自己轉危為安,使國力日益強大,使外交日益順達。秦國按照范睢「遠交近攻」的計策,果然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天下來賓」,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 無賴漢娶美女的消息越傳越遠,大家都知道黃公的女兒很美。於是遠近各地有許多人都拿著厚禮來求婚,黃公家門庭若市。
  • 尹文子去見齊宣王,齊宣王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低著頭連聲嘆氣。尹文子覺得很奇怪。
  • 晏子死了之後,齊景公再也聽不到別人的諫言,他感嘆的說:「以前我與晏子出遊,他一天中三次諫責我,現在他死了,有誰還能像他那樣勸諫我呢?」
  • 憐憫一條猛虎的性命,而把它放到深山之中,那麼不知有多少麇鹿、羊群將要命喪於它的利牙之下。
  • 在這緊急的當頭,他家所飼養的兩頭牛突然怒吼著跳進屋裡,奮起犄角與盜賊博鬥。在刀斧交加的情形下,二牛愈鬥愈勇。
  • 許叔微,字知可,是昆陵人,曾受鄉里推薦,參加春季的科舉考試,沒有考中。他在歸家的途中,船經過吳江平望地方時,晚上夢見一位白衣人說:「你沒有積下陰德,所以考不上。」許叔微就說:「我家境貧寒,沒有錢財可以施與別人。我該如何是好?」白衣人說:「為什麼不學醫呢?我可以幫你精通醫術。」
  • 清朝時有個村民在一年的冬天到鄰鎮探望親友,在路上他經歷了一段「特殊遭遇」。而他經歷的夢境竟然對應上了現實中的實況,真令人驚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