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高考前撕書 也撕碎了中共教育的臉面

人氣 1115

【大紀元2016年06月08日訊】今天看了三篇有關高考的報導,我也覺得很「震撼」,不由就想發點議論,但同時也有很多顧忌。後來一想;我畢竟只是寫一篇文字,而且我也是一名中國人──自從王毅外長說中國最有「人權」以後,我想今後不應該再有被「尋釁滋事」的擔心。那就大著膽子說開去吧──

這三個文章的頭條應該是山東鄆城一中的學生「撕書」;

標題稱「鄆城一中考生高考前撕書減壓場面震撼如下雪」。

等我看了該文的幾幅圖片,覺得「震撼」一詞使用的非常到位。但我以為真正的震撼不應是學生撕書的場面,而是他們對這種教育模式的「反叛」!──學校成了「考試工廠」,學生成了「考試機器」!還有如此空前絕後的震撼嗎?可惜,場面雖然絕對震撼,卻難於震撼樹大根深的「應試教育」!

第二個報導是;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放《好日子》等歌曲(2016-06-0509:22:44來源:法制晚報(北京))

這個報導很像是一個「正能量」,可「萬人送考」的場面也夠得上「震撼」。封建時代進京趕考的舉子,有錢人家可以帶個書童,未必要車馬相送。尋常人家恐怕也需曉行夜宿,費盡周折。金榜題名雖然很重要,但畢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也非「舍此無他」的上升通道。六、七十年代的高考,我們都是肩負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抱負行色匆匆的走進考場,沒有任何排場。但那未必就會影響到考試成績。到了今天,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生和家長都如臨大敵,是源於對知識的重視還是登上了一輛瘋狂的戰車而欲罷而不能呢?媒體更是推波助瀾,熱於炒作。盼子成才不是什麼罪過,但目的是為人民服務呢?還是升官發財呢?萬人送考所透析出來的「功利性」,無疑不能代表社會的進步。

第三篇文章是「衡水中學模式:大學生的加工廠」?

這篇來源於網路的熱文寫道

【軍事化備考、題海戰術。作為「衡水模式」的標杆,數年來,衡水中學一直與「北大」、「清華」、「狀元」、「奇跡」等詞彙聯繫在一起。作為高考制度下的蛋,衡中的秘訣在哪?高強度訓練適應考試,是否扼殺學生創造力,是否踐踏教育本身?】

軍事化備考、題海戰術,是「衡水模式」的標杆,衡水中學其實就是當下中國「應試教育」的標杆。「血狼精神」、「軍事化備考、題海戰術雖然「戰果輝煌」,但仍然遭到了社會各種質疑之聲。軍事化管理、軍事化備考和題海戰術,似乎結出了輝煌的碩果。但這個碩果僅僅是個「數字」而已。有多少考上清華、有多少考上了北大,並不等於衡水中學培養了多少對國家建設有用的人才。魯迅、高爾基都不是文學系的畢業生、研究生,他們照樣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康有為屢試不第,並不影響他成為一代宗師。軍事化訓練有一定的效果,但除了軍隊,如果實行全民軍事化管理,恐怕就會違背人類生存的自然規律。學校既然成了「考試工廠」,學生必然會淪為「考試機器」!

說到此,2005年出臺的錢學森之問,或許十多年以後已經到了提交答案的時候。筆者在網上搜索到的一篇發表於2014年的網文,早已觸及到了它的實質;

《對「高考夢工廠」趨之若鶩的根源何在?》(來源:中國江蘇網)

【…「一本上線率86.6%,二本上線率99.3%,10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包攬全省文科、理科狀元,以絕對優勢摘取全省15連冠!」這是2014年河北省衡水中學豎在學校門口的高考喜報。如此成績讓人可驚可歎,央視主持人白岩松驚呼,這是一所「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樣批發生產狀元的學校」。(12月3日,參考消息)

能進入一所全國知名的高校是多少人的夢想,高考這座獨木橋,幾乎是所有學子的必經之路。時至今日,以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的現狀在經歷過多次教育改革後仍然未曾改變,究其根源到底是什麼?

其原因之一,是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偏差。單純的把成功理解為考上好大學……找到體面的工作的觀念是狹隘的、片面的,很多時候家長也是無奈之舉。

另一重要原因,是教育及各項社會資源的匱乏和分配不均衡。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抓住社會資源中的相對優質的那部分,避免成為分配不均中的弱勢群體,就成了家長和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是陳舊教育體制的弊端。應試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創造性,使孩子們成了學習的機器……體制、機制不變化,唯高分論英雄的狀況很難改變。

教育體制不變,家長的觀念就很難變化,空喊減負的結果會讓學校越做越隱蔽、家長越來越忙、學生越學越累。(尉鵬)】

看完這幾篇文章,不由就想對這些所謂「名校」以及被稱作「應試教育」的中國式教育發問;如果「血狼精神」就是為了「金榜題名」,這與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有何區別?如果重點學校、名校都成了「考試工廠」,這種教育是不是已經走上了「邪路」?耗費了國家大量的教育資源,浪費了學生的大好青春,卻培養了一大批「考試機器」,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情嗎?

錢學森發問「中國為什麼不能出大師」,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應試教育」中,刻苦學習、力求上進的學生們並沒有錯,他們要成為人才進入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就自己的輝煌。可悲的是他們十年寒窗後不是慶倖自己獲得了文化和知識,不是感恩知識,珍惜知識,卻是用撕書來發洩解脫後的輕鬆!這說明他們對學習的感覺絕不是「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而是被課本「奴役」的壓力和屈辱!這種教育和封建時代的八股考試有何不同?一個範進中舉就足夠震撼了,可又有多少個「現代的範進」在考試工廠裡掙扎?

把學校變成「考試工廠」,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的時代,已經沒有了封建知識份子的那種榮幸;金榜題名之後,範進們的仕途已經有了保證。就是秀才、舉人,那也會被平民百姓敬仰。可今天的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沒有高收入,就沒有了任何自豪的資本。因為拜金主義尊重的只是金錢,而不是知識和文化。

封建時代重視學歷,現代社會重視財富。一個小學文化的黑老大只要有錢就可以呼風喚雨,耀武揚威;而一個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卻萬般無奈的選擇了輕生。世界工廠「一將難求」,高等學歷「人才過剩」,高校擴招「我行我素」,社會實踐「嗷嗷待哺」,玩轉了教育玩不轉工廠,接受了高等教育找不到工作!這都是誰的錯?

初看撕書的鄆城一中學生,我覺得簡直有失「莘莘學子」的風度,很有些不肖。誰知到了最後,卻產生了想為他(她)們叫一聲好的衝動!

但不知他們是不是同時也撕碎了「中國式教育」的臉面……(原標題:考生高考前「撕書」,撕碎的可是「應試教育」的臉面?)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中國式高考:一場輸不起的競爭
高考前多校學生集體撕書 碎片灑落如暴雪
大陸940萬人今高考 北京考生10年減一半
大陸940萬人拼高考 考生自殘:快要瘋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