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的傳奇

作者:王世輝

熨斗(王世輝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29
【字號】    
   標籤: tags: ,

我的祖籍是浙江省奉化縣王漵浦,這是一個既陌生又遙遠的地方,但是它在歷史上-尤其是中國服裝史上,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輝煌經歷和貢獻,這是紅幫裁縫的故事,也是我爺爺王宏卿先生的故事。

紅幫裁縫 (又稱奉幫裁縫)

康熙中葉,寧波府慈谿縣 的裁縫,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北京,他們擅長製作中式禮服和家常便服,公服和私服,男服和女服。他們不但壟斷了成衣業,並且在乾隆年間 (大約1772年) 成立了 「浙慈(會)館」,這些專門從事傳統中式成衣的 「本幫裁縫」 或 「浙慈幫」,在北京風光了兩百多年。當西風東漸,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服裝由傳統而西化,裁縫的命運也起了戲劇性的轉變,「本幫裁縫」 隨著中式成衣的衰落而一厥不振,起而代之的是來自寧波府鄞縣和奉化縣 的「紅幫裁縫」。因為寧波人以前稱西方人為 「紅毛人」,因此製作紅毛人穿著的西服的裁縫被稱為「紅幫裁縫」。紅幫裁縫在上海打下深厚的基礎之後,逐漸把觸角伸展到蘇州、南京、北京、天津、東三省、山東、武漢、西藏、香港、台灣(湯姆西服)。

縫紉機
縫紉機(王世輝 提供)

中國紅幫第一村:孫張漕村

寧波南邊鄞縣平原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茅山鎮,鎮上有一個2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孫張漕村,居民只有孫、張兩姓。清朝嘉慶年間,年輕小裁縫張尚義,因為在地貧人稠的家鄉無法餬口,轉行在漁船上當伙夫,不幸遭到海難而流落到日本橫濱,他不得不藉著裁縫手藝,靠著打零工修補救生衣和被褥維生。

裁縫剪刀(王世輝 提供)
裁縫剪刀(王世輝 提供)

他藉著縫補俄國漁民和荷蘭商人的西服,暗中摸索、了解西服的結構,經過不斷的揣摩和練習,終於體驗研究出製作西服的技術。由於他做工精細,待客親切熱忱,很快就得到外國人稱讚,生意漸漸闖出名號。過了幾年,略有積蓄,回到寧波家鄉招兵買馬,帶領兒子和親朋好友到日本發展,悉心傳授西服製作技藝,並且擴充設備,購置 「洋車」(縫紉機),創立了 「同義昌西服店」,擺脫了單打獨鬥的 「包袱裁縫」 苦境。勤奮不懈的努力,口耳相傳,使得生意門庭若市,接著又在東京、神戶開設分店。寧波人賴以維生的三刀 (剪刀、菜刀、剃頭刀) 傳統行業,很快被裁縫製衣取代,孫張漕村內,超過90%的村民,源源不絕到日本加入裁縫行業。紅幫裁縫在此村發源,中國紅幫在這裡誕生,孫張漕村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紅幫第一村。

(王世輝 提供)
(王世輝 提供)

申城西服業的搖籃 : 王漵浦

日本的明治維新,促進了經濟發展,掀起一股學習西方的文化熱,穿西裝成了一大趨勢。當時的上海百業蕭條,日本到上海大肆招攬裁縫,因此有不少的寧波裁縫從上海到日本打工餬口。當他們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和資金,就不約而同回上海創業,奉化江口前江村的江良通創辦了 「和昌洋服店」,奉化王漵浦村的王睿謨帶著兒子王才運開了 「王榮泰洋服店」,他們立足上海,開啟了中國服裝的新紀元。

上海
上海(王世輝 提供)

奉化江北邊二十里的江口鎮有個王漵浦村,全村五百餘戶,大多是王姓。1884年左右,王睿謨到日本學習西服剪裁縫紉,幾年後回到上海,帶著兒子王才運,開了 「王榮泰洋服店」。父子倆相倚為命,苦心經營。1910年,王才運與同鄉王汝功、張理標合夥,開設 「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當時上海開埠以後,租界的洋人和本地的上層社會人士,個個西裝革履,王才運藉著天時地利,夙夜匪懈,精心籌劃,因此業務蒸蒸日上。1916年,三人各立門戶,獨立發展,王才運開始獨資經營榮昌祥。他以高檔的原料、充足的貨源、高超的手藝和周全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市場,成為上海商界最完備、最著名、最可靠的服裝專業商店。王漵浦裁縫又在上海灘陸續開了16家頗具規模的西服店,這些成功的店鋪又繼續開設了七百多間分店,其中以榮昌祥、王興昌、王榮康、王順泰、裕昌祥、匯利最有名望,號稱 「南六戶」。

中山裝的誕生

中國自從龍袍誕生以來,劃時代的服裝改革只有兩次,一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趙武靈王便於騎射的胡服,二是作為宣言的中山裝。1913年,孫中山先生拿著日本士官學校校服到榮昌祥作參考,要求製作一件像西服那樣有精神,但是不必結領帶的中式服裝。

中山裝(王世輝 提供)
中山裝(王世輝 提供)

紅幫裁縫遵循孫中山先生的意願,按照中國人的身材,融入現代服裝的特徵,強調腰、肩、胸、頸部和線條的整體設計,完全不同於傳統平面自然連袖剪裁。它在立領上加了一條反領,相當於西裝襯衣的硬領,穿起來精神抖擻,英姿勃勃。經過多次修改,幾易其樣,終於縫製出了第一件中山裝。因為中山裝既實用又方便,而且令人耳目一新,所以很快風靡全國。中山裝的涵義深刻,四個口袋代表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前襟五個扣子代表五權分立,袖口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義,胸前的筆架式口袋代表革命需要知識份子。中山裝在西裝基本式樣上,融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既有瀟灑英俊之氣,又不失中華民族的風韻。

中山裝(王世輝 提供)
中山裝(王世輝 提供)

榮昌祥

1928年發生五三慘案,愛國商人王才運領導商界參加罷市遊行,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毅然決然不與外商來往,就把榮昌祥交給外甥女婿王宏卿經營,自己回到家鄉王漵浦從事公益事業,造福鄉梓。

王才運(王世輝 提供)
王才運(王世輝 提供)

王宏卿,1900年生於奉化江口鎮王漵浦村,十五歲單槍匹馬到上海,在王才運開設的榮昌祥當學徒三年,因為表現優異,出師後被留在店裡當營業員。王宏卿待客熱情有禮,處事認真能幹,受到王才運賞識和重用,很快升到經理位置,因此王才運離開榮昌祥的時候,把重責大任交給了王宏卿。

對市場觀察敏銳的王宏卿,立刻推行三大改革:第一是取消利薄而繁瑣的西裝附屬品業務,集中財力人力,專做西服,並且在服務、質量和品牌上大幅改進。第二是改變經營方式,推廣團體服裝的業務,他憑藉自己的社會關係,爭取到鐵路員工和航空學校制服,以後又推展到軍用被服和留學生西服。第三是擴張呢絨批發業務,提供其他西服店充足和高檔的貨源。

王宏卿
王宏卿(王世輝 提供)

他不但把榮昌祥推上西服店的龍頭寶座,更成功開設 「光華皮鞋」 和 「泰山牌」 雨衣,享譽全國。王宏卿除了積極拓展榮昌祥業務,還派遣蔣月卿去日本學習最新西服技藝,並且向歐美國家訂購時裝樣本,跟上世界流行腳步。抗日戰爭期間,王宏卿將榮昌祥業務交給師兄李國華代管,自己和周永升、莫高明籌建 「華商被服廠」,生產軍需服裝、棉被等軍用品,支援國軍持久抗戰。他們冒著轟炸砲火和生命危險,隨著工廠輾轉香港、桂林、柳州、漢口、貴陽、重慶等地。1947年,王宏卿以優異的商譽和聲望,當選 「上海市西服商業同業公會」 第三任理事長。1948年,他又創辦 「上海市西服業工藝職業學校」,把落後的學徒制改為正式教育,雖然是私立學校,但是學費全免,培養了大量西服人材。

寧波
寧波(王世輝 提供)

榮昌祥由王才運創立,經由王宏卿(我的爺爺)、王汝珍(我的大伯)、王永華、王朝陽四代傳承,現在寧波市大放異彩,不但擠身世界名牌服裝之林,更是紅幫裁縫永垂不朽的標竿。1933年,來自鄞縣的顧天雲,編寫了 「西服剪裁指南」,這不但是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更具有服裝界劃時代的意義。

王汝珍
王汝珍(王世輝 提供)
王永華
王永華(王世輝 提供)
王朝陽
王朝陽(王世輝 提供)

紅幫裁縫開了第一家西服店,研發出第一套西裝,縫製了第一套中山裝,創辦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編寫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他們刻苦耐勞,互相提攜,從跑單幫餬口的包袱裁縫,不屈不撓,胼手胝足,開創了中國服裝新紀元。這是一個被世人遺忘、但是值得驕傲和傳頌的故事。

熨斗(王世輝 提供)
熨斗(王世輝 提供)

敬撰此文向紅幫裁縫的前輩們和宗族的長輩們致敬,並且追悼我的爺爺王宏卿先生。

王世輝寫於波士頓思槐堂 8/20/2016

[註]資料來源:

寧波服裝:錢茂傳主編,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創業者的足跡: 陳萬豐主編, 寧波市服裝博物館 2003
紅幫服裝史: 季學源/陳萬豐主編,寧波出版社 2003
榮昌祥中華百年老字號:奉化市榮昌祥製衣有限公司(年不詳)
中國紅幫裁縫發展史(上海卷):陳萬豐,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追尋紅幫的歷史足跡:寧波市服裝博物館 2008
紅幫裁縫研究:劉雪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八十自傳年譜:王汝瑜(我的父親) 2011
紅幫裁縫評傳(增訂本):馮盈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類最早的蔽體之物是山草、木葉、樹皮、羽毛、獸皮之類。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侗族的先民越人便發明了葛麻和苧麻,並用葛麻織成麻布縫製衣服。到魏晉時期,僚人所織的「賨布」已經很有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種棉技術的發展,有了用棉花紡紗織布,縫製各種不同樣式的服裝。  
  • 一談到女裝人們馬上會想到時尚之都法國巴黎,那麼,男裝的天堂在哪裡呢?就在英國倫敦。多少風度翩翩的英國紳士是靠身上裁剪得體的西裝裝點出來的。而其中又以有「千針街」之稱的裁縫街最負勝名。
  • 【大紀元10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二十八日電)孫中山先生常穿的中山裝形象鮮明,據報導,廣東中山市一家中山裝生產商計劃聯合各方力量,將中山裝申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 著地球村交流溝通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驚嘆於中醫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國詩詞、國畫的意境之美,中國樂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祕,中國服裝的風采,當然還有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
  • 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對於每一各涉外人員衣著的基本禮儀要求是:得體而應景。主要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 很多人都覺得裁縫師這個行業屬於「夕陽產業」,已是日漸衰落。但仍有人默默的堅守著傳統行業,並努力將它經營得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 王世輝牙醫是波士頓華人社區知名的社團領袖,為人風趣熱情,藉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紀念,他撰寫了《我的故事》,與社區好友們分享了寫王家一族的故事。
  • (shown)那年月每人每月憑票的定量只能吃二十來天。父親長期勞累加上營養不良,肝臟腫大,繼而半聾了。母親的腳面也出現腫脹。冬季的一天,她把兩張整斤的糧票給了一個上門乞討的老大爺。我生氣了,她朝我笑了笑,淡淡地說了句:「比起他來,我們不強多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