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中國大陸高校的五種「重病」

人氣 8251

【大紀元2017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泓博報導)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溫儒敏教授在一次學術報告中表示,近十多年來,中國大陸高校生了「重病」,概括為「五病」。

加拿大樂活網近日報導,溫儒敏表示,一是市場化:現在學校的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越來越世俗、庸俗。北大校園到處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而且很多都是老闆班,賺錢的班。這樣雖然賺了一些錢,可是學校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沒有心思教學。剛進校的大學生也心急火燎,沒有心思搞學習,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

二是官場化:現在是按照官場那一套給學校管理人員套行政級別,學校也有所謂副部級、正廳級等等之分。政府部門有些上不去的官員,就去大學做校長書記,助長了學校官本位風氣。特別是院系一級的黨委書記有的高度職業化,都是外派的,不懂業務,就很難進入狀態。

三是「多動症」:就是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搞什麼「戰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溫儒敏說,上級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所以「多動」。但學校應當有自己的主心骨,儘量抑制「多動」,大可不必在「名堂」上下功夫。

此外,還有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溫儒敏認為,有些項目沒有多少學術價值,還不斷對付著做。同時,大學越來越失去個性特色,就是平面化、均質化了。

針對中國高教產業化,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裴敏欣曾在BBC發表文章說,文革以後,沒有人會想到中國的高教在90年代後又會經歷一場性質不同但殺傷性更大的浩劫——官僚專制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產業化」和「大躍進」。

文章說,製造這一「浩劫」的罪魁禍首是中共的官僚專制體制。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共政府一方面大大加緊對高校的政治控制,使80年代思想活躍、學術比較自由的校園變得死氣沉沉。另一方面,政府以「產業化」的名義,逼學為娼,讓高校體系「廣開財源搞創收」。

這一政策的惡果現在十分明顯。除了由於不務正業而帶來的一系列腐敗、浪費問題以外,中國許多大學已本末倒置,賺錢第一,育人和研究為次。

文章指出,要結束這一中國的悲劇,只有徹底改變現有的官僚專制和國家壟斷體制。

另有媒體報導分析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推行「貪腐治國」政策,陳至立上任教育部長後相應搞出「高校擴招」和「教育產業化」。這些直接導致中國教育界亂像叢生,教師素質下降,亂收費、權錢交易、學術腐敗在大陸校園盛行。#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剛毅:重讀《世界人權宣言》的一點感想
大陸代寫學生假期作業成完整產業鏈
教育問題 江與陳至立需被追責(完整版)
蘭州女教師患癌被炒 大陸高校亂象叢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