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漢語的四聲朗讀唐宋詩詞

作者:朝暉

用傳統的四聲去朗讀唐宋詩詞,這是對古聖先賢原創作品最起碼的尊重。(朝暉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829
【字號】    
   標籤: tags: ,

古漢語的發音四聲為平、上、去、入。它是齊梁時期由陸厥、沈約、謝朓等文人創立的[1];「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從那之後特別是唐代開始,文人寫詩都是依四聲的發音來創作[2]。唐詩中的格律詩(亦稱近體詩或今體詩)、宋詞在創作時有很嚴格的平仄要求。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文人也都是依照四聲的發音方式去創作並朗讀唐宋詩詞。有人說元朝的時候入聲消失了,這是誤傳。元朝時期,只是元曲這種文體形式不講入聲,把入聲字歸入到其它三個聲部中去(元曲之《中原音韻》將平聲又分為陰平和陽平)。而元朝時期的文人在創作唐詩宋詞時,同樣是嚴格依照四聲的發音方式及唐宋詩詞的格律要求創作的[3]。

如果我們朗讀唐詩宋詞時沒有按四聲的發音法去讀,等於是不尊重作者的原著。就好比有人說自己會唱一百首歌曲,可是每一首歌曲都沒有按歌譜的要求去唱,節拍及該休止的地方都沒有唱準,甚至調子都唱錯了,那能算是會唱歌嗎?讀唐詩宋詞也是一樣。現在的普通話沒有入聲的發音,因此只要在朗讀古詩詞時把相關入聲字的發音方式改變成短促音就行,而日常會話還是講普通話,不用刻意去改變。筆者之所以讀古詩詞時保留了入聲的讀音,是因為先父在民國時期曾經讀過私塾,先父在我六歲時就教我用古漢語的四聲背誦唐詩宋詞及古文。

或許有人會說,古代的發音也沒有人錄音下來,我們如何知道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據近現代學者研究考證,李白是四川人,杜甫是河南人,古代沒有普及普通話這一說,講話都帶著家鄉的口音,他們見面相互之間如何溝通呢?在朝為官時如何跟皇帝溝通呢?賀知章(浙江杭州人)有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方言的國家,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朝廷官員來自全國各地,史書中很少見記載說南方的官員到京城任職,跟同僚或皇帝無法溝通說話的事情。其實按四聲去發音講話,就是古代的官話。不怕您說話帶地方口音,就怕您講話不會講官話或書面語言;特別是入聲字的發音方式,它的特點是讀短促音,一發即收,或者說是一發聲即消音。

請看下面詩句(以下詩例均選自《千家詩》),筆者將入聲字均加下劃線,以便讀者識別及朗讀:

初春小雨.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遙看近無。
最是年春好處,勝煙柳滿皇都。

(《平水韻.上平七虞》)


這首七絕除了入聲字要注意外,「看(上平十四寒)」、「勝(下平十蒸)」必讀平聲,否則就等於是在說韓愈寫詩格律錯了。通過聽錄音我們也可以發現,「一」、「絕」在普通話中都是平聲字,可是讀的時候發短促音,它們自然而然就變成仄聲了。另外,我們再注意一下「卻」字,這個字在《康熙字典》中的注音是這樣的:「【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4]」也就是唐朝時,京城長安口音「卻」讀「缺(入聲)」;而李白、杜甫、賀知章是不是這樣讀那還兩說,因為他們都不是在長安出生長大的。北宋時期,「卻」這個字在京城汴梁的讀音是「切(入聲)」,而蘇軾(四川眉山)、王安石(江西撫州)可不一定是這樣讀。而到了清朝,那時候北京城的官員直接將「卻」讀成「羌入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四聲的讀法,不在於您是帶著什麼口音讀詩,而在於它的發音方法,特別是入聲字,一定要把音收住或尾音消掉。

花影.蘇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去,教明送將來。

(《平水韻.上平十灰》)


這首詩須要注意連讀入聲字的發音方式;另外「不」這個字在本詩中不用讀入聲,但如果跟其它入聲字連讀,就必須讀入聲。比如:

偶成.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將謂偷閒少年。

(《平水韻.下平一先》)


春夜.王安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惱人眠不得移花影上欄杆。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


筆者看到某網站上對入聲的介紹文中說:「入聲韻尾由三種不同的塞音韻尾[-p̚],[-t̚],[-k̚]構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沒有真正掌握入聲讀法的人使用的一種錯誤的消音方法。其實,在中國南方一帶,有很多方言就帶著入聲字的發音,下面筆者分別用閩南話、粵語、福州話、普通話讀一首絕句,各位讀者可以體會一下入聲的發音方法:

春宵.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夜沉沉。

(《平水韻.下平十二侵》)

(閩南話錄音)

(粵語錄音)

(福州話錄音)

(普通話錄音)

讀這首詩的時候要注意三個入聲字連讀的發音方式。下面再給大家朗讀一首唐詩中的經典名篇,王維的七律。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王維

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開宮殿,萬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這首詩的標題中「作」字,可讀入聲亦可不讀入聲。如果與其它入聲字連讀,就要讀入聲。比如,元稹〈競舟〉:「連延數十日作業不復憂。」其中「作業不復」四個字均要讀入聲,大家可以自己嘗試一下四個入聲字連讀時如何發音。

以下是用四聲讀兩首宋詞的經典名篇(選自《全宋詞》),這兩首宋詞都是押入聲韻。

滿江紅•

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功名塵與土,千里路雲和。莫等閒,了少年頭,空悲

靖康恥,猶未。臣子恨,何時!駕長車,破賀蘭山。壯志饑餐胡虜,笑談飲匈奴。待從頭、收舊山河,朝天


這首詞中的「白」字是入聲字,用現在普通話的發音收不住尾音。唐朝的官方語言讀「迫(入聲)」;宋朝至清朝的官方讀音均為「帛」。《康熙字典》中的注音也是「帛(入聲)」。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周郎赤壁。亂穿空,驚濤岸,捲起千堆。江山如畫,時多少豪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故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人生如夢,尊還酹江


結語

在朗讀唐宋詩詞時,筆者個人的淺見是心態越平和越好,不要人為地加入自己的感情。我們現代人用現代的觀念及情感無法衡量古聖先賢當時內心的想法,更無法瞭解歷史真相的全部。用傳統的四聲去朗讀唐宋詩詞,這是對古聖先賢原創作品最起碼的尊重,也是真正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回歸傳統的好事情。

註釋:

[1]《南史.卷四十八.陸厥傳》:「約(沈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2]據白居易〈對酒五首〉記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第四聲即入聲,從白居易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唐朝著名的古曲《陽關三疊》其中有一曲疊唱是採用入聲字押韻的。王維還曾創作一首詩就是分別用平上去入四聲來押韻的〈晦日遊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因為詩文篇幅比較長,此處不引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根據題目查閱《全唐詩》。

[3]引用兩首元朝詩人寫的唐詩選自《元詩別裁集》(清代張景星等編選),一首是元初時期元好問寫的,一首是元末時期葉顒寫的,入聲字均加下劃線。

九月晦日王村道中
元好問

沙仍,霜餘草更幽。煙花藏景,山露清秋。
知何,行吟只自愁。隨陽見鴻雁,三嘆淹留。

「涸」字在《中原音韻》是入聲當平聲用,而在本詩中明顯是起了仄聲的作用。

至正戊戌九日感懷(之二)
元.葉顒

悠悠江影雁南飛,黃飄香滿枝。
西風彭酒,殊方異杜陵詩。
煙巒慘淡山林暮,霜蕭疏草悲。
醉後不思時異,半欹烏帽任風吹。

「蝶」、「澤」在《中原音韻》都是入聲當平聲用,而在本詩中明顯是起了仄聲的作用。

[4]古代韻書的注音,大部分採用「反切」注音法,(以下摘自《漢典》)用兩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兩個字中,前者稱反切上字,後者稱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跟反切下字相同。如:東,德紅切。取德的聲母d,紅的韻母ong,便構成東音(dōng)。不過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與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一些出入,古今聲母也有些變化。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四:「孫炎始為反切語。」 @*#

點閱【朝暉香道】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有讀過書,但從學習班上下來後居然能寫詩,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質樸,純真的美;這也是任何華麗的語言所無法替代的
  • (大紀元記者陳天成紐約採訪報導)在生活節奏快速逼人、現代意識瀰漫的紐約大都會,王懋軒的文人書畫如一縷清風,怡人心扉。
  •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三「千金小姐」 我的世界之二(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 詩人以辛辣的諷刺筆法告訴我們:「遍身羅綺者」,實際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難免出醜弄怪,滑稽可笑。
  • 第一次知道張充和(1913—2015),是因為湘西沈從文墓碑上那意蘊雋永的小楷:「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進一步瞭解,卻是在老太太仙逝之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她概括平生的詩句打動了我。
  • 台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書法家黃明珠「彩墨生活-今風書法展」,50件書法、國畫、扇面藝術作品結合詩人陳瑞和詩作,取材在地生活,結合鹿港在地特產與小吃,蝦猴、蚵仔、鳳眼糕、包子、麵線糊等融入詩、書、畫意境,在古典書道中看見現代技巧、韻味獨具,受年輕人喜愛。
  • 黃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 ,至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女節」「穿針節」等,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 〈甘棠〉這首詩篇及其典故經常被古人運用於文學創作中,或者是讚美古代的某個官員能夠施行仁政並造福一方百姓,或者是勸人為官應如召伯之所為。
  • 〈羔羊〉這首詩篇通過講述諸侯國卿大夫等官員穿著羔裘及自公退食的事情,來展現古代一些品德高尚的官員,節儉正直,不結黨營私;心懷感恩,敬奉自己的父母及天地神明;死義生禮,如羔羊的特性。
  • 萬里神州大戲台,九天星斗下凡來。 身披風雨尋常過,血染河山幾度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