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歲不是夢 五行學說與生活健康(上)

人氣 239

【大紀元2017年11月17日訊】

演講人:楊景端博士 (王百合根據錄音整理)

導言:十月下旬,著名的華裔精神科醫生楊景端博士在新澤西州愛迪生市的明慧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了「健康百歲不是夢,五行學說與生活健康」的講座。 楊醫師出身中醫世家、學貫中西醫學。講座中楊醫師詼諧有趣、侃侃而談,把自己在中醫精神、心理、行為和養生方面的領悟和真傳無私的分享給了華裔來賓。

美國複雜的醫療系統被他一句「美國其實只有『疾病管理系統』,沒有『健康保健系統』 」一語道破。他用汽車比喻人的四個重要部分,既淺顯易懂又蘊藏人生巨大睿智。人身體中能量的概念;為甚麼化學藥物只適用於短期治療,不適用於長期治療?中西醫是同一個醫學在不同層次的體現;五行與人的生活健康到底有何關係?健康的基本理念到底是甚麼以及心、肝、脾、肺、腎應該如何保養等等。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甚麼原則去分辨眾說紛紜的健康信息? 楊醫師的講座將讓您在有生之年獲得身體健康無病、生活快樂的真正智慧。下面聽楊景端醫師為您娓娓道來。◇

【楊景端博士簡介】

楊景端醫生是美國賓州楊氏整合醫學中心創始人兼醫務主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教授、美國臨床針灸學院院長。楊醫生1984年畢業於中國第四軍醫大學,1983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接受短期醫學訓練,1986年在WHO上海精神衛生中心進修臨床精神病學, 198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從事精神藥理學研究,1989年成為該校最年輕的主治醫生。2003年,楊醫生在美國費城傑弗遜大學完成精神和行為醫學住院醫生訓練,並獲優秀住院醫生獎和未來精神醫學領袖獎。2008年楊醫生完成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培訓。楊醫生曾受邀在哈佛大學、賓西法尼亞大學、貝勒醫學院、美國精神病學年會多次做專題演講。楊景端醫生出身於中醫世家、學貫中西,在中醫精神、心理、行為和養身方面尤得真傳。楊醫生的臨床實踐、教學和研究集中在綜合運用藥物、心理治療、針灸和中藥治療軀體和心理疾病。

楊景端博士著作:《面向東方:为現代人带来健康和美丽的古老秘诀》,《臨床針灸和古代中醫學》。

楊景端博士在 YouTube(油管)開設的頻道「三醫論壇」(www.threedoctors.org),源於中國的歷史上「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國」的說法。把「上醫」、「中醫」和 「下醫」放在一起,叫做「三醫」,這個論壇旨在分享治病、治人、治國與我們健康之間的關係。◇

—————————————————–

從醫背景

我的家譜是古代詩人陶淵明的後裔。家族在乾隆時代就開始行醫,說我是第五傳人,這是我能夠追溯到的。我從小13歲就開始學中醫。在我成長過程中,我的父親很有遠見。我讀大學時,他堅持讓我去學西醫,而且還堅持讓我學習英文。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讓我學的這些東西都是有用的。我到美國第一個謀生的工作就是用英文教中醫。

我對精神和神經方面比較感興趣,在國內我從事神經內科和精神科的工作。 當時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我們的神經內科很大,有急診、門診、病房、急救等等。所以,這一套現代醫學的各種各樣的手段我都經歷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去過牛津大學進行西方的藥理研究,了解了西方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到了美國之後,又有機會在美國大學的精神科接受訓練然後做醫生。我對美國的現代醫學也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我本人非常喜歡研究精神方面的事情,所以,後來我也開始接觸各種宗教和修行這些方面的事。這麼一路走來,回過頭來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個認識,我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自己走過的這個過程,即是對健康和中、西醫學的認識。

我前段時間開始了YouTube的一個頻道,叫「三醫論壇」。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國」。把「上醫」、「中醫」和「下醫」放在一起,叫做「三醫」,這個論壇旨在分享治病、治人、治國的道理與我們健康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比較喜歡具體的指導。比如:吃甚麼讓我的頭髮好啊?吃甚麼讓我的皮膚好啊? 其實呢,對每個人來講,今天這個人對您說「吃這個好。」明天那個人可能對您說「吃這個不好!」今天這個人給您說這個方法,明天那個人給您說那個方法……所以我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就是教您一個方法,教您一個道理,這樣的話, 您在各種信息爆炸的時代您能夠取捨。現在微信上、網站上每天都有很多的東西,報紙上有各種各樣的專家論述,說甚麼的都有,您甚至能找到完全對立的觀點,會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所以我今天想把幾個概念清晰地給大家闡述一下,這樣您在思考的時候,在選擇和取捨的時候,才有一個方法和依據。下面就是這幾個重要的有關健康的概念。
第一個概念健康保健是你自己的事不是醫生的事

認識美國的醫療系統

我們經常說保健系統、醫療保險要改革等等,其實仔細想一想,美國的體系,包括中國,我們實際上是沒有一個「保健系統」的。我們有甚麼呢?我們有一個「疾病管理系統」,就是您病了,我來管您,給您想辦法治病。還有一個「危機處理系統」,就是您突然腦出血了,心臟病犯了,腿斷了,肚子疼得不得了,這種危機出現的時候,給您急救治療。

換句話說,您如果沒病或您不需要開刀、吃藥時,醫生基本上不知道為您做甚麼。所以您去看家庭醫生,他幫您抽血化驗一下、做做體檢。如果您血壓高了,他對您說:「這是您的藥,吃了可以降血壓。」但是他從來不問,您為甚麼血壓高?有甚麼辦法使您不吃藥就能讓血脂或血壓降下來?

如果碰巧,您都挺好,他會對您說:「看著都挺好的,沒事兒!明年再來,一年來一次就好了。」這一年,他甚麼都不為您做。他是您的醫生啊!他在等甚麼呢?不就是等您生病嗎?病了,您再來找我。不病,您就不要來找我。

所以,在美國是沒有一個「健康保健系統」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健康是您自己的事,不是醫生的事,也不是醫院的事。等您要到醫院看醫生時,說明您已經失去了健康!

就像您買一臺車,給車買一個保險。車撞了的時候保險公司才管,車平時的保養要自己管。大家總覺得健康是有醫生管的,其實不是,健康是我們大家自己的事。這就是我們辦講座的動力和動機。

美國為甚麼不把錢花在健康預防上

美國這麼富有,為甚麼不把錢花在健康保健上呢?而是要等到人病入膏肓時,再用最先進的手段、最先進的設備去治那些晚期的疾病。而且也只不過是讓人活得長一些而已,不是說病真正給治好了。您出現危機時您去醫院治病,要讓病好,跟您如果提前預防的花費相比較,治病是預防病花費的10倍以上。真是個勞命傷財的事情。但是美國政府為甚麼不做呢,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怎麼做。因為,現代的醫學只有200年的歷史。西方的醫學是從解剖屍體開始的。換句話說,現在的醫學,是從死人哪兒學來的。人死了,只剩骨頭,只剩身體結構,已經沒有生命在裡面,沒有能量在裡面。所以,他們是不懂能量的。發展到200年之後,知道了還有血液、電解質啊等等,對生化有了一些認識。但是他還是不懂,人有結構、有生化,他還可能是個死人。人甚麼時候算是活著的呢,就是從你開始呼吸第一口氣時起,到你最後這口氣停止的時候。人活著的時候,你每時每刻都在呼吸。

你呼吸的是甚麼呢?就是空氣。吸進去之後就成了維持身體每一部分的氣。空氣我們看不見,但很重要。我們每天吃三頓飯,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吃進去以後最終也是變成了氣,就是食物轉化成了能量。跟身體呼吸進來的能量(氧)加在一起,不停地循環,給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亞細胞提供能量,你才有生命。所以,氣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這一方面,雖然現代醫學已經有一些認識,但他們還沒有達到中醫對這方面的認識水平。所以,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美國醫療不知道怎麼做。

第二個原因是他不願意做。沒錢掙嘛。大家都不生病、不吃藥了,那藥廠怎麼開啊。不開刀了,不用昂貴的儀器了,那不行。所以,這麼一個龐大的產業它必須要人們相信「有病就要吃藥!」「有病就要到醫院去看!」醫生說要開刀,你就要老老實實地去開刀。所以,它也是因為有這個商業的動機。

我們上醫學院時,畢業時要做一個發誓,誓言的意思大約是:我當醫生了,我幫不幫得了你,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傷害你 ( Do no harm first) 。但是我們現在的醫學,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每次醫生開藥時,都會告訴你這個藥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副作用,就意謂著這些藥雖然可以降你的血壓、血脂,但同時也會傷害你,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開刀也是要家屬簽字,也是因為開刀也有很多很多傷害你的地方。

美國每年藥物致死人數居每年死亡人數的第四位

給大家兩個這個社會不想要讓你知道的數字。第一:每年吃藥產生的嚴重的不良反應(須要急診救治這種反應)的人數是300萬。這300萬中有10萬人會因為這個原因死掉。這個數字居美國每年致死原因的第四位。也就是說美國的藥物問題是造成美國人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所以,「有病就要吃藥」這個觀念是完全對的嗎?這要打一個問號。特別是慢性病人需要長期吃藥,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個數字:如果需要住院,美國每年因為醫療事故而死去的人是9~10萬。所以,「有病就要吃藥」、「有病就住院」,這個觀念對很多人來說是救命,但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因此而送命。尤其是6~7月份,因為是新住院醫生上崗的日子,那段時間裡醫療事故特別高,死人數量特別多。所以,幸運的人不要選在6~7月生病住院。

還有,美國每星期有40起開刀開錯地方的事故發生。所以,不管美國科技多麼發達,他的醫學實際上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還有很多自我無法克服的弊端。所以,自己把自己的健康搞好,不生病,不用吃藥,也避免面對把自己放在手術臺上無法掌控的局面。

第二個概念用汽車比喻人的四個重要部分

街上走的人跟街上跑的車很相似。用汽車比喻人必須有的四個重要部分就是:第一:結構。車有車身;人有人身。人生下來也有不同的身體,有的強壯一點、有的弱一點,有的高一點,有的矮一點……就像擁有不同品牌、不同質量的車。第二:生化。車需要機油、水;人需要血液、水分、電解質、維生素、酶等生化物質。第三:能量。車需要馬達、電路等能量傳送;人需要呼吸「氣」、需要吃東西轉化的能量,有了能量人才是活的。第四:司機。車要跑還需要駕駛的人,就是司機; 人體的司機就是人的「靈魂」,或有人叫「精神」 。

一臺車的命運,開車的人——司機是最重要的。車要往哪開?在甚麼狀態下去開?開去幹甚麼?他怎麼使用這個車?他保不保養這個車?這些對一輛車很關鍵啊。

一個人身的命運如何,這個人身的「司機」就是人的靈魂,也是最重要的。他每天替你做決定,你幹甚麼、不幹甚麼;到哪裡去、不到哪裡去;替你做很多的選擇。這些決定對你身體的結構、生化、能量是不是都有影響呢?很有影響的。

那麼如果一輛車壞了,可以去修車鋪換個車胎,還可以換個部件、加點機油甚麼的,他們可以修理很多機械、電氣故障,可以修車體,但是修車鋪不會去管司機,他們不管這個駕車的人怎樣撞的這個車,下次怎麼預防不撞車。車鋪只管修車身結構,卻修不了駕車的人。

人體不好的時候,像甚麼地方長個包啊、腿斷了、關節不行啦,醫生可以給你開刀,或者換一個,這是可以做的。還可以給你輸一點液、補一點糖。可是,這裡面有人管你的能量、管你的靈魂嗎?沒有。所以,這樣聯想。這些著名的大醫院啊,也就像開了一個修車鋪。目前,他們只能修人體的結構,或改善一下生化。就像你到修車鋪去,車鋪只修車體而不管司機一樣。車身修好了就行,下次撞壞了,再來修。人也是,只要去了一次醫院,他以後基本上就和醫院脫不了關係啦。這個部分沒問題了,那個部分問題又來了,就會反覆去,成為醫院的常客。

醫生他修不了人體的「司機」——靈魂,這不是醫生的範疇。誰來修靈魂呢?甚麼是修靈魂的方法呢?不就是中國傳統講的修行嗎!古代西方有耶穌啊,東方有佛陀、老子啊,他們是教人修靈魂。對他們來講,身體就像車體,壞了就再換一個。他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開車的人,把這個司機照顧好最重要。人的靈魂要修行好的話,你的身體會健康一些,活得長一些,壽命長一些,或少受些災難。所以,這個人和車是一個道理。

汽車的比喻給大家勾畫出了一個概念。無論保養車,還是保養人,都要照顧四個部分,也就是四個層面的需求。第一要想,結構。你每天想怎麼保護車的結構,把車擦乾淨,不要碰撞等等。人要鍛煉身體,練練肌肉、骨頭、關節。第二想,生化。今天為我的生化做了甚麼?我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東西給身體帶來多少維生素、多少酶。第三個要想,能量。今天為我的能量做了甚麼? 甚麼可以增加能量呢?比如打太極、各種氣功,也有人打坐。這些都是練的能量,照顧你身體的能量的。為甚麼要減壓,心要平和,因為心平才能氣和。你一生氣、一傷心、一憤怒,你的氣就可能不通啦,能量不通啦。 第四要想,司機。今天為我的司機、或我身體的靈魂做了甚麼? 不管你是甚麼信仰系統,信耶穌也好、信佛陀也好、信老子也好、信仰法輪大法也好,要想我為我的靈魂做了甚麼。做了甚麼樣的選擇?遇到問題時,我按甚麼道理選擇的。你把這四個方面都想到了,你基本上就把你的健康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

第三個概念西醫和中醫是一個醫學在不同層面的體現

化學藥物只適用於短期治療,不適用於長期治療

如果一個人身體結構出了問題,拿腫瘤做例子。比如長瘤子啦,你可能要到醫院去開刀,把腫瘤切掉。腫瘤切掉了,他切掉的是甚麼?只是病的結果,沒有切掉病的原因。 就是說,他可以用各種方法、手術、化療等把瘤子去掉,但為甚麼長瘤這個原因他並沒有給你去掉。

如果一個人生化有了問題,很簡單,就說水分。水裡有天然的電解質、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酶等。我們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這些了。可是,醫院的醫生對此不太感興趣。醫生只感興趣你吃甚麼藥。藥也是化學的東西,而且是人工的,不是天然的。有些成分是我們身體裡邊不應該有的。你吃進去它就跟身體衝突。也許吃了藥不發燒了、不痛了,但不是病因沒了,是它把你身體應該有的功能壓抑了。

例如,當你關節腫了,也許一吃藥就不腫了。為甚麼腫,是因為那地方有不該進去的東西進去了,身體在保護自己,排斥它,所以就腫起來了。這是人體的一種自我防禦功能,是一種信號。你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第一,找到為甚麼不該進去的東西進去了的原因。是不是吃了甚麼東西把你的腸胃吃壞了?我們的腸胃有一種過濾功能,能把不好的東西排泄掉。如果腸胃的壁被破壞了,不該進去的就進去了,進去了以後,身體就要殺它。身體有自我保護系統,你讓身體把這個東西處理完了就好了。這是身體的自我調理。但這時,如果你一用藥,反而把身體的自我防禦機制給破壞了,實際上是把你正常的功能破壞了。以後,如果再有別的不好東西、感染進來後,你身體就不能夠自己去排斥,不能保護自己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副作用。這就是為甚麼這個病越治越難治的原因。所以,化學藥物治療是管用,但它適用於短期,在緊急的情況下短期使用。但是你不能靠它治病,你可以靠他緊急救命。救完命以後,你得想辦法找到生病的根本原因。

人身體中能量的概念

今天為甚麼要講五行學說呢?因為你不懂能量的概念你就不懂中醫。我希望大家有一個概念,人活著最終需要甚麼?就是我們的能量!

能量其實不是一個很玄的東西,比如你的體溫就是一個能量。體溫高一度,你就會很難受。 體溫低一度呢,也會難受。只是醫生不管你低一度的事兒,體溫低一度醫生不管。體溫高了,他就給你吃藥。心跳、呼吸、腸胃的蠕動、你的動作、你的聲音、你的思維、你的情感……不都是能量嗎?都是氣嗎?所以,我們中文是很有意思的,它在每一個情感後面都加一個「氣」字。說你生氣了,用「怒氣沖沖」來形容;你高興了,用「喜氣洋洋」。很多年以前,我和普林斯頓大學語言系的一個教授吃飯,這個教授是個中國通。他說,我不相信「氣」,我不承認「氣」。我開玩笑說,你不承認「氣」,你的中文都教不了、教不全。比如:「心平氣和」、「怒氣沖沖」、把「氣」字去掉了怎麼教?電氣工程師,把「氣」字去掉了怎麼說?就是說,氣其實是非常普通的東西,就是空氣。

氣,在空氣裡面我們叫它空氣;在經絡裡面我們叫它經絡之氣;在器官裡面我們叫它臟腑之氣;在經絡外面我們叫它衛氣,保護你的氣。氣,就是能量。我們發現,身體的能量和大自然的能量是一樣的。

用「夸克眼鏡」看人的經絡

你要明白中醫,你需要戴一副「夸克眼鏡」。如果你戴「X光眼鏡」看人,看到的就是骨頭,其他甚麼都看不見,衣服也看不見。衣服存在不存在?存在嘛。如果你用「CT掃瞄」,你看到的就是所有的鈣分子。如果你用「核磁共振」,看到的都是水分子。

如果你要戴一副「夸克眼鏡」,就能看到夸克水平的能量。用「夸克眼鏡」看人,就是光,器官都是有顏色的。紅的、黃的、黑的、綠的。人的經絡,看起來就像晚上的高速公路,都是亮的,都是在走動的,比神經、血管還複雜。身體的表面都有窗戶和門,就是穴位。經絡和身體表面、跟外界要溝通,每個汗毛孔都像一個窗戶、門一樣,都是亮的,有時開、有時關,調節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

如果你有一副「夸克眼鏡」,你都不要學中醫了,你戴上就看到了。你一高興,看到心臟那裡就開始膨脹;你一生氣,看到肝臟、膽臟的經絡就出問題了。很多世紀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有這個能力看到,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記載下來了。現在的人,不相信了,就從頭開始,從死人開始解剖,再慢慢發展。所以現在的醫學還是發展中的醫學。中國承傳下來的醫學實際上是一個發達的醫學。因為我們現在的技術有限,「夸克眼鏡」還沒有發明出來,所以他看不見。看不見就不相信,眼見為實。但是,你要等500年、1千年再養生嗎,肯定不行。

中醫是更發達的醫學,是人類的寶庫

現在有得醫學諾貝爾獎的,實際就是把中醫的某一個定律證明了一下,就得一個諾貝爾獎。《本草綱目》幾千年前就說青蒿它能治瘧疾,屠呦呦把中藥青蒿拿來把裡邊的有效成分分析分析,提煉一下合成一個東西,用於治療有效果,就得了諾貝爾獎。大家開玩笑,《黃帝內經》裡面至少可以有幾百個諾貝爾獎。中醫是人類的寶庫。

同一個人體不會有兩種醫學,西醫和中醫都是一個醫學,只不過是現在的西醫還只研究到人體的結構、生化,能量方面還沒有到達中醫的水平,中醫是更發達的醫學。

再往上講,大覺者為甚麼會來在地上告訴人能幹甚麼,不能幹甚麼,實際就是告訴你怎麼照顧好你這個人體的司機——你的靈魂。所以,醫學目前還是很局限,再繼續發展,以後也會研究明白的。(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五行學說同身體健康的關係。大自然一年有四季有周期,人的身體裡能沒有周期嗎?能沒有四季嗎?一天有24小時,在人的身體裡面能沒有24小時的變化嗎?肯定都有。「五行」學說就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巨大的寶藏之一。◇

責任編輯:思遊

相關新聞
楊景端博士開講「三醫論壇」(第一講)
楊景端博士開講「三醫論壇」(第二講)
楊景端博士開講「三醫論壇」(第三講)
楊景端博士開講「三醫論壇」(第四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