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星空】帝王一

唐太宗的故事(七)智退突厥 萬民歸鄉

作者:天熙
唐太宗畫像(繪圖由王雙寬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武德年間,面對上萬名強悍的突厥騎兵來襲,唐軍將領非常恐懼。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騎及威武凜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剛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曉以大義,讓突厥首領膜拜於太宗的威德之下。太宗告訴臣下:「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必有死傷。」因太宗的仁德與智慧,避免了許多戰爭,讓蒼生免受戰火荼毒,讓百姓休養生息,讓被虜掠的黎民得以回鄉。

突厥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酋長稱為可汗,因領域廣闊分為東西兩部,崛起於南北朝末年。東突厥地理位置在當今外蒙古,西突厥在今新疆西北部與俄屬中央亞細亞地一帶。隋文帝時東西突厥皆稱臣於隋,東突厥與中國的關係尤其密切。

隋末大亂,東突厥又再度強盛,當時北方流亡的軍民多投奔東突厥。北方反王如劉武周、薛舉、竇建德、劉黑闥等都向東突厥稱臣,憑藉突厥的支援壯大聲勢。所以酋長始畢可汗非常跋扈,儼然以上國自居,對隋朝不再盡藩臣之禮。

高祖起義於太原,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借兵於東突厥。高祖即位,對東突厥的賞賜不可勝記。始畢可汗自恃其功,越加狂傲自大,派遣到長安的使者,頗為驕橫放肆,高祖因中原未定,常常寬容相待。

武德三年(西元620年)頡利可汗即位,突厥經常大舉寇邊,每次均洗劫飽掠而去,邊境百姓不堪其擾。突厥雖然犯邊,未曾南下深入中原之地。武德七年八月,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由原州(今甘肅固原)南下,高祖大懼,詔秦王北伐。當初,關中大雨連綿,糧道運送斷絕,秦王十分憂慮,諸將愁容滿面,軍隊停宿在幽州。頡利、突利二人突然率領一萬多名騎兵來到幽州,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布陣,唐軍將士大為驚慌。

秦王率一百多名騎兵快馬趕到突厥陣前,告訴他們:「我國與可汗誓不相負,何為背約深入我朝境內呢?我是秦王,為此前來一決勝負。可汗若是獨自前來,我當與可汗兩人獨戰;如果欲兵馬全來,我只有一百名騎兵與你們抵禦。」頡利不知虛實,笑而不答。秦王又向前,令侍從告訴突利說:「你過去與我國結盟,約定急難互救;今天卻率兵前來,為何不念香火相拜之情呢?你最好儘早出戰,一決勝負。」突利亦不回答。

秦王又驅馬前行,將渡過溝水,頡利見太宗輕騎而出,又聽到香火之言,就猜忌是突利暗通唐朝。因而派遣使者說:「王不須渡水,我無惡意,只想與王再商定盟約罷了。」於是雙方各自收軍後退。太宗探知頡利與突利叔姪之間有矛盾,便利用反間計先收服突利。於是突利歸心於唐,與太宗結為兄弟,不想再戰。

武德九年(西元626年),太宗剛即位,突厥趁唐朝剛發生內亂,頡利、突利二人又率十餘萬兵入侵,進兵至長安西北的渭水橋。太宗與房玄齡、高士廉等人到渭水橋邊,隔水與頡利對話,責備他違約背信,突厥首領非常震驚,皆下馬羅列而拜。接著唐軍各路軍隊相繼趕到,突厥見唐軍旌旗遍野,軍容盛大,心有所懼。太宗隻身與頡利隔水對話,命令各軍後退布陣。頡利請求議和,接受唐的金帛,退兵離去。

九月,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太宗沒有接受;下詔命頡利把所掠奪的中原人口全部放回。#

參考資料:《舊唐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道仁政的特點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親》篇中寫到:「夫封之太強,則為嗜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強,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 李世民一再強調說:「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寬簡。」「若刑罰不當,殺錯了人,怎樣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過來。」
  • 唐太宗是大唐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一輪明月,不但照亮了唐朝歷史的夜空,也是後代帝王仰慕並引為仿效的治世典範。唐太宗不但是史上唯一集開國、武功、文治、締造盛世為一身之千古一帝;也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君主。不論唐太宗的偉大事蹟,或是發生在他身邊的小故事,今天讀來都令人回味,發人深省。
  • 唐朝剛建立時,高祖僅據有關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並立,據地為王。當時的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彼時劉武周與蕭銑居於西北,王世充居於中央,面對各路梟雄,秦王沒有畏懼,心中只有「思靖大難,以濟蒼生」的宏大使命。
  • 要擊敗群雄,平定天下,不僅需有運籌帷幄的能力,也需有如金剛鑄造的超常意志;更重要的是加上天助,也就是需有天命,順天而行,自然可得。而且真命天子,自有神佛護佑,秦王在多次危難中,都能死裡逃生,轉敗為勝。
  • 唐太宗氣度寬宏,眼光遠大,其崇高的德行在他的開國、治國、君臣相處,及在許多細微處都能顯現出偉大君主善待眾生、德澤四海的博大胸懷及泱泱大國的風範。
  • 唐太宗29歲登基,當時的宰相杜如晦43歲、魏徵47歲、房玄齡49歲,刑部尚書李靖已57歲,虞世南已年近70了。唐太宗極其尊重這些年長的官員,以師禮相待。貞觀期間,唐太宗與群臣諸將肝膽相照,百官幕僚誓死效忠,君臣之間情深義重,締造出許多的歷史佳話。
  • 在古代,如果有誰敢在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過失,或堅持己見槓上皇帝,或不行跪拜之禮佛袖而去,就可能會因對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來殺身之禍。但在貞觀時期,只要是為國家社稷著想,誠心指出並糾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會受罰,說不定還能得到豐厚的賞賜呢!也唯有唐太宗這樣心胸寬廣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達的境界!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