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地表水及地下水聯合運用 台灣不缺水 地層不下陷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3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2014~2015年鬧旱災,2017年3月又進入限水狀態。台灣每年雨量平均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是,缺水卻已成常態。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長丁澈士批評,台灣捧著金飯碗要錢(水),笑話一樁。台灣必須翻轉取水方式與用水觀念,豐水期蓄水於地下,然後取用,枯水期再調配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地表水、地下水,就可解決台灣降雨不均、洪水氾濫、地層下陷等問題。

台灣中部、南部分別有70%、90%的降雨量降在豐水期(5~10月),降雨量分布不均,造成台灣用水非常困難。此外,台灣是地震帶,地層脆弱,地形、地貌加上地震及土石流等,導致地面水庫淤積、減少壽齡。通常集水區又有很多農業活動的廢水排入,讓水質更加惡化。

丁澈士指出,豐水期水庫的水濁度很高,大家怕地層下陷,拚命用地表水。10月以後進入枯水期,地表水缺水,想抽地下水,地下水未做調蓄,水源早已流失。現行水資源開發政策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方式是舊思維。

總統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時,他曾建議蔡英文,台灣的水資源開發與利用要重新思考,「把洪水變成水資源,台灣不缺水。」丁澈士說,台灣若能在豐水期蓄水於地下,一則把水補滿,一則洪水被吸納到地下,沿海地層下陷地區就不會淹水,而水經過過濾後,非常乾淨,農業、工業及民生用水都會有好品質。

缺水的人為因素大於自然因素。丁澈士表示,水資源用錯政策,60年來,大家都習以為常,需要革命性地改變思維。30年來,大高雄、屏東地區用水觀念已經改變,例如:屏東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高屏溪利用輻射井取用伏流水,水利署、地方政府、自來水公司也慢慢改變觀念,但執行力還是不夠。

西南部沖洪積平原 如同龐大地下水庫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從彰化、雲林、嘉義、高雄到屏東,是所謂沖洪積平原,扇頂靠近中央山脈,扇央是高速鐵路經過的地方,扇尾在海邊。沖洪積平原深度約2千~3千公尺以上,而地底下300公尺至地表上的蓄水空間比地面水庫大了幾千、幾萬倍。

丁澈士表示,沖洪積平原可用來調節台灣降雨不均的問題,而在扇頂不毛之地開發人工湖,吸納豐水期時中央山脈的龐大雨量,補注地下水。豐 水期利用地下水,沒動用到地表水庫,水庫蓄滿,就可供應枯水期6個月的用水。高屏溪、濁水溪在豐水期降雨時,濁度都達十幾萬度,這時地下水補充量很大,若 取用地下水,水質好,不需要加藥,可以喝到好水,也不會產生淹水事件。

地下水觀測網 功能不彰

對於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等疑慮,丁澈士表示,政府在民國82年設置地下水觀測站網,監測全台9大水區地下水的 儲存量,可惜並沒有像水庫網站那麼受重視。地下水觀測站網如同水庫網站一樣,每小時記錄水位高低,但3個月才公告1次,如果要用水情資料還得上網購買。

丁澈士建議,若把地下水觀測站網當作水資源看待,應該把觀測站網由河川局移交給中南部水資源局管理,讓水資源局即時掌握地下水情,以利調度。此外,地下水資訊應該公開透明,除了方便管理,民眾或公民團體可進行監督,也可了解在有效管理下,地下水是可抽用的。◇

責任編輯:陳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