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讀三國」系列十五:永安託孤 出師一表

【讀三國】蜀漢君臣一體 超越生死的情義

作者:柳笛

根據《三國演義》中隆中對情節繪製的頤和園長廊彩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5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劉備自桃園結義、代理徐州、依附荊州,歷遍坎坷,卻在三顧茅廬後得遇臥龍諸葛亮,不斷取得聯吳抗曹、收取荊州、坐擁益州之功,最終建蜀稱帝,建元章武。赫赫帝業,大半源於諸葛亮之謀。

君有識人之明、禮賢之德,臣有忠貞之節、效死之心。諸葛亮以其超凡的遠見卓識與神機妙算,輔助劉備白手起家,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成就宏圖霸業。他還是蜀漢的護身符與明燈,不僅有望實現君主「復興漢室,統一中原」的理想,更帶領蜀漢進入鼎盛時期。

劉備、諸葛亮君臣,於微末中躋身三國大舞台,共同演繹一段君明臣賢的傳奇,其間最為動人的,正是知遇與感恩、愛重與忠義交織的君臣大義。

桃園盟誓  生死相依

所謂「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歷史的布局注定魏蜀吳鼎足而立的命運,三國英主都無法實現大一統的壯志。自關羽敗走麥城而殞身東吳,蜀漢亦盛極而衰。甫稱帝的劉備,為顧全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決意御駕親征,傾一國之兵力討伐東吳,為關羽復仇。

而此時,先有急報兄仇的張飛,因鞭笞將士而遭暗害;後有通曉玄機的仙翁,作圖讖而預示征途凶險。然而,劉備連續痛失兩位義弟,悲憤交加,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不顧滿朝臣子的勸諫,執意率七十餘萬精兵,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浩浩蕩蕩直趨吳國。

面對蜀漢的復仇之師,吳主孫權登壇拜將,封年輕有為的儒將陸遜為都督,統領吳兵,主持吳蜀的彝陵之戰。陸遜先是以逸待勞,拒不出戰;待劉備築寨連營七百里,犯下兵家大忌時,便以火攻計策大破蜀兵。幸得諸葛亮及時救援,布下八卦陣,逼退陸遜,劉備才得以安然脫身,投白帝城永安宮休養。蜀漢從此元氣大傷。

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深居永安宮的劉備,承受著喪親之痛與敗兵之辱的雙重打擊,心力交瘁,竟於鬱鬱憂憤中染病不起。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唯獨放心不下不成器的太子及辛苦創立的蜀漢基業。他必須把新帝與國家,託付給一位德高望重而又足智多謀的聖賢,才放心駕鶴西去。這時他想到了忠心追隨他二十多年又屢出奇策的丞相諸葛亮。

一封來自永安宮的詔令疾入成都,諸葛亮等人星夜趕來,聽受遺命。在劉備的寢宮中,諸葛亮坐於龍榻之側,君臣二人諄諄絮語,殷殷話別,留下感人至深的一幕。

臨危授命  舉國相託

劉備、諸葛亮君臣甫見面,便涕淚滿面。劉備撫其背而感慨,他因得諸葛亮輔佐才得以成就帝業,只因自己見識淺薄,不聽忠言,才致彝陵大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託。」諸葛亮聞之感傷,也只得善言勸慰。劉備復召群臣入殿,寫下遺詔,親手交於諸葛亮。

劉備臨終之際,對諸葛亮寄予最深切的希望與最誠摯的信賴:「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交待過後事,劉備一手拭淚,一手緊握諸葛亮,將一番肺腑之言,傾心吐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可知劉備不僅把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更將一國君權衷心相託!

早年時,亦有陶謙讓徐州、劉表讓荊州的慷慨之舉。他們出於對治下臣民的大愛與對劉備仁德的推重,不惜打破父傳子的世襲制度,將辛苦經營的封土讓與賢達。他們身為一州長官,或許不難做此決定;而劉備已是帝君,竟也甘於將帝業拱手讓賢,遠追上古三代的禪讓制,這份無私更是可貴。縱觀歷代君王,臨終之際委任顧命大臣者有之,但有幾人能夠擁有劉備那樣的胸襟與膽氣,敢於把子嗣與整個國家的命運交付於一人?

劉備這樣做,非是不惜帝業,不愛幼子,而正是出於千萬分的珍愛,才會做出這般「驚世駭俗」的決定。諸葛亮深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殊遇,唯報以竭忠盡智,早將畢生志向融入蜀漢的事業,與蜀漢君臣榮辱與共。若非秉承君臣之義擁立劉備之子為帝,諸葛亮如能主持蜀中大局,蜀漢或將有一番新貌,或能真正守護劉備君臣九死一生打下的江山,並將劉備振興漢室的遺志延續下去。

君臣一體  出師表名世

然而最優方案並不等於最正義的抉擇。主上大義若此,臣子應如何回應?諸葛亮同樣道出一句千古名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最後,劉備復對諸皇子、群臣叮嚀再三,這才安然長逝,壽六十三歲。

之後,劉禪繼位,是為蜀漢後主,追諡劉備為昭烈皇帝。諸葛亮從此將蜀漢國運繫於己身,為報償厚恩、兌現重諾而事必躬親,晝夜操勞。他不顧征戰風塵與身體勞累,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六出祁山矢志北伐,在蜀漢後期再創戰爭奇蹟。託孤一事亦見諸正史,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諸葛亮君臣之義,有句極為精當的評價:「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在諸葛亮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奏請北伐時呈於後主的《出師表》,更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時值諸葛亮南征歸來,曹丕駕崩,權臣司馬懿削職回鄉之時,諸葛亮立即上表請戰,誓討漢賊。

表文中,諸葛亮談及蜀漢國勢、忠諫三策,並追憶早年與劉備的創業經歷,表達出「報先帝」「忠陛下」的主旨,發出兩朝老臣救亡圖存的鏗鏘之音。諸葛亮出征在即,蜀漢安危便繫於後主劉禪之身。他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敦促後主廣開言路、賞罰公允、親賢遠佞,以維繫廟堂正義,保障蜀漢大業。

諸葛亮是相父,更是忠志之士。他隨後自述早年與先主相識相知,自己由布衣隱士一躍成為三軍主帥、一國之相,皆因感於劉備三顧茅廬之誠而捨命驅馳。慷慨深沉的筆調,既是諸葛亮緬懷先帝的沉痛,更是他對後主繼承先人之志的殷切期望。最後,他回顧先帝託孤一幕,闡釋連年征戰的原因乃是「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表達效死一戰的決心。

「出師表」本是主將出征前寫給君主的奏章,或表明精忠報國之心,或呈現攻城克敵之策。歷史上,以灼灼功勳傳世者不可勝計,而以錚錚出師奏表名世者,似乎唯諸葛亮一人而已。出師一表,存著於典籍,燦然於文苑,堪稱千古至文。

只因天運自有定數,蜀漢終無法統一中原,諸葛亮也在積勞成疾之後,於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然而,他用一生憂勞,完美詮釋與先主劉備間的君臣大義,書寫蜀漢歷史上最為悲壯的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 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蜀漢後主劉禪,主管軍國大政。劉禪恪守父親遺言,將蜀漢軍政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丞相諸葛亮裁決。諸葛亮對劉禪,也恪守他對劉備的承諾,確實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此,蜀國得到大治。
  •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願景。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復興漢室,還於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分。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並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裏居住著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 諸葛亮善於節制軍隊,他的軍隊是仁者之師。北伐過程中,蜀軍軍紀嚴明。陳壽《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英雄的力量有多大?武則屢出奇兵,攻無不克;文則運籌帷幄,縱橫雄辯。三國的「智絕」諸葛亮正是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作為開蜀軍師,他一人之計策可退曹操數萬大軍;而在治國謀略方面,更展示出超凡的智慧與辯才。
  • 撥開裊裊瀰漫的大霧,衝破拍岸卷雪的驚濤,但見江心月白,舳艫千里,絕代奇才諸葛亮馭二十輕舟,直趨曹營重地。任舟中人驚慌失措,舟外擂鼓喧天,諸葛亮則氣定神閒,舉杯小酌,靜待一場絕妙好戲。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