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紐約.美麗與哀愁

匈牙利布達佩斯紐約咖啡館

作者:筱琳子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南部,兩頭鹿在多瑙河泛濫的洪水中遊泳前行。攝於2013年6月11日。(PETER KOHALMI/AFP)
font print 人氣: 647
【字號】    
   標籤: tags: ,

它並非你我眼中離馬來西亞幾千公里之遙的世界之都。它其實座落於歐洲心臟地帶──布達佩斯。它的文史風情揉合了19世紀奧匈帝國的美麗與哀愁,在藍色多瑙河溫柔守護下,靜待你叩門造訪。

世界上最美的咖啡館──文化大師的聚會之地

白雪皚皚的冬季,一想到我就快踏入這塊瑰麗的咖啡聖地,沾染絲縷文學氣息,步履不覺變得輕捷起來。

據說早在19世紀末期,「東歐小巴黎」布達佩斯就擁有多達五百家咖啡館。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1894年麗華登場的紐約咖啡館(New York Café)了。你是否納悶:「不在紐約,怎麼又名紐約?」

據說咖啡館因位於當時的紐約保險公司大樓內而得名。非但如此,二戰時期的時候,如果收件地址寫著紐約,信件就會被送往布達佩斯的「紐約」,而非美國紐約。可見這座咖啡館當時的鋒芒有多鋭!姑且不論百年老字號響噹噹的名頭,在紐約咖啡館金碧輝煌的穹頂下,作家、作曲家、詩人、藝術家、畫家的靈感、創意、文思如泉湧,滔滔不絶。

因此咖啡館也自然成了匈牙利文人的聚集地。許多文人墨客在這裡喝了咖啡,敞開了思路遂開始創作。許多影響社會的大事件也都在此醞釀而成。

推開沉甸甸的大門,繁複精緻的內裝令人瞠目結舌,金碧輝煌的空間無限延伸著。我錯以為自己來到宮殿了。這家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的咖啡館,皇家風範一覽無遺,確實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盛名遠播的咖啡館裡,當地人也好觀光客也罷,同樣絡繹不絶。每個人都用盡雙眼或鏡頭來回巡禮。咖啡館內分高低多個區域。觸目所及的是流線造型的石柱,門廊、沿柱、牆角、台階、扶欄等無一不精雕細琢,儼然一座王宮御苑。

在一盞盞巨型水晶吊燈所營造出的柔美燈光下,我倚坐在絨布座椅上,低頭聞的是咖啡香,抬頭見的是頂棚線條優美的油畫。壁梁間細緻精巧的白金浮雕更是無懈可擊,果然不愧為一座文人輩出的古城!

當下浸潤在紐約咖啡館的絶色氛圍裡,曾經的繁華盛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按捺著內心的悸動,逕自盤算:「原來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讓我們回到奧匈帝國時代的繁華盛世。」

「沒有咖啡就沒有文學。」

據說這是當年經常光顧紐約咖啡館的匈牙利作家馬勞伊曾經說的一句話。進入20世紀後,由於受到作家、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畫家們的青睞,紐約咖啡館遂成為匈牙利文化大師們聚集地。文人雅士濟濟一堂,靈感所至的時候就奮筆疾書,咖啡館老闆大概因為非常喜歡這種狀態,從而設立了書架,為大家提供了百科全書等多種工具書以及匈牙利國內外的主要報刊。

更貼心的是,咖啡館的倉庫裡還儲備了大量的墨水和紙張,隨時讓大師們使用。此外,許多客人在這裡都有固定的座位,並由指定的服務生提供服務。久而久之,默契油然而生,客人只要一個眼神或手勢,服務員就已心領神會。

可惜好景不長。這種榮華時代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和匈牙利的戰敗而告終止。雖然一些藝術家後來還常常到此,但昔日榮景已不復存在。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大樓在戰火中受到破壞,咖啡館在1947年面臨被關閉的命運。直至1954年,雖再度開張,卻難現昔日光彩。

而聽說匈牙利人愛泡咖啡館的程度,甚至到了「可以一天不喝酒、不抽菸,卻不能一天不喝咖啡」的地步。那試問旅人的「布達佩斯」印象裡,又怎能少得了那一抹誘人的咖啡香呢?是的,喝咖啡終究成了匈牙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嗜好。

對他們來說,它何止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下紐約咖啡館不只是時尚和消費的代言,也是藝術和文化的地標,更是匈牙利生活的開始。毋庸置疑,這裡的人早已將咖啡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欣賞宮殿般的裝潢和陳設之餘,如果你邊品嚐著精緻的咖啡和甜點,邊聆賞迴蕩在大廳現場彈奏的鋼琴旋律,沒多久必遁入如詩如夢的境域裡。

從榮衰興亡、幾經廢棄到今天的重現輝煌,紐約咖啡館儼如布達佩斯的縮影。那波光粼粼的多瑙河、那叮叮而過的老式有軌電車、那年代久遠的城堡和教堂,就這樣一直悠悠折射著這所城市獨有的文化氣息。

而今,文人墨客政商名流的身影雖已遠去,然而,當地人還有更多的旅人在這咖啡香繚繞的空間裡仍恣意細嚼著歷史,殷殷期盼著未來。後來我終於發現,在百年咖啡館裡呷一口咖啡,喝的是情意,品的卻是歲月況味呵。(本文限網站刊登)

──轉自作家筱琳子臉書

(點閱【筱琳子】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傳統中最早的藝術學校是一五六二年時,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羅倫斯所創建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在學院裡學習繪畫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另外一間學院: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和佛羅倫斯的藝術繪畫學院相較,聖路卡學院較偏重教育和藝術理論。
  • 「我作為一個篤定的唯物主義者走進她的家門,並不相信死後還有生命。現在,我要說,我相信了。展現給我的真相,讓我不再有任何懷疑。」——理查德.霍奇森博士(Richard Hodgson,1855–1905,劍橋大學講師,著名「打假者」)
  • 匆匆人生,捨得之道總貫穿期間。捨與得不就像天與地,水和火一樣嗎?相互對峙下又彷如共一。(Fotolia)
    這輛寶藍色的福特,忠心耿耿跟著媽媽,竟然也有20年光景了!時光悠忽,它除了見證我們七個的成長,伴著爸媽孫子們度過許多歡愉的孩提時光,滲透了媽媽東奔西跑為家忙的汗水,還有更多更多悲喜交織的回憶。
  • 我體內所流動的溫熱血液是媽媽賜的,正如兒子體內也流著我的血液一樣。身為孩子的被母親無條件愛著;身為母親的,也被孩子沛然滋養著。這種密不可切的關係,又有誰能取代?
  • 如果說,能把愛好當作職業是件讓人幸福的事情,那EMMETT LONDON的創始人、襯衫設計師羅伯特Ÿ艾梅特(Robert Emmett)就是這幸福人群中的一位了。羅伯特兒時的夢想就是製作襯衫,而且還要製出前人未做過的、給人帶來輕鬆和歡悅的襯衫。
  • 正史中所記載的事,則字字句句皆可考證,無一事為虛構,無一事是杜撰。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的正史,有別於古代私家野史編撰的史書。《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統紀傳體史書為正史。現且從正史中所記載的事例來看下:有神論和無神論,有鬼論和無鬼論,孰真孰假?1、不信鬼被鬼嚇死;2、仗勢奪田殺人,鬼魂索命。
  • 唐代書法藝術不僅給人們留下一幅幅令人景仰的筆墨寶卷,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無比的精神財富。書家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無不體現出其高潔的人品,而崇高的信仰和正信是其成就的關鍵。
  • 1785年,羅浮宮沙龍展開幕了,瑞典畫家維特穆勒焦慮中等待著。他繪製的一幅巨大的肖像畫,將會被展示在一個尊貴的重要位置;因為他畫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王后—瑪麗‧安托奈特!
  • 作者的女兒身穿「坦」字毛衣。(曾錚提供)
    我把「土」字邊的字扒了個遍,最後選了「坦」字作為女兒的名字。希望孩子一 生「平坦」、爲人「坦率」、「坦誠」、「坦蕩」。
  • 這世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有時候一釐米的富餘就足以讓我們暢通無阻。出現的許多問題,恰恰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那一釐米的差距而想當然地行事。要想發現那一釐米的差距,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摒棄先入為主的判斷,尊重事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