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工智能低能 無法與飛蛾大腦相比

人氣 1685

【大紀元2018年0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人工智能目前可以製作以假亂真的圖畫、聲音和視頻,但是工程師指出,其能力仍非常初級,即使一隻小飛蛾的神經網絡功能也令人工智能望塵莫及。

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近日報導,人工智能在學習方面的能力仍然極為低能,甚至不如一隻小昆蟲。

昆蟲幾次即可識別氣味,而機器學習需要輸入龐大數據,效果也不能保證達到理想的水平。

報導說,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科學家模擬傳粉夜蛾(Manduca sexta)嗅覺神經系統的學習功能,製作一種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系統,來探討生物天然能力的機制,以及尋找改進人工智能的方法。

科學家認為,嗅覺是生物體最簡單而易於研究的神經功能,因此研究得較為詳細。他們描述,嗅覺神經網絡可分為五大方面,從30,000個化學感受器組成的行使偵測氣味和產生信號的系統,到4,000個特殊細胞組成的處理信號組織系統。

 

蛾的嗅覺系統模式圖。(維基百科)

科學家注意到,生物的天然嗅覺信號處理系統與人工智能截然不同。如,蛾的接收信號系統將信號傳送至高一級別的組織,被進一步處理。而機器學習的信號傳送途徑總是在一個級別,不會增高。

而且,蛾的嗅覺信號還被轉換為化學物質儲存起來,並起到調節作用;而機器的記憶僅僅是相同信號的反饋,沒有其它的轉換。

此外,科學家還注意到,正是因為有這種不同信號的轉換及化學物質的參與,蛾對氣味才做出非常快速和準確的動作反應。而這方面的機制目前還不太清楚,因此所製造的這種人工智能性能還是極為低級,在對具體氣味的反應方面表現得遲緩而低效。

尤其讓科學家感興趣的是,蛾的化學物質不僅僅與嗅覺有關聯,還參與生物體其它功能的調節,這更是人工智能無法具備的能力。#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研究:基因變化影響  每人嗅覺反應不同
美國終極嗅彈犬 嗅覺找炸彈
嗅覺發達超想像 天然芳香增益健康功效強
NASA新人工智能匣 可挽救消防員生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