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隐于巷弄不知处 寻幽探古访三坑

人气: 244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8年03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懿胜台北报导)基隆这座城市,除了哗哗雨声及诱人美食之外,更有着抬头可见的绿峦与座落在山海之间的建筑,当搭乘台铁从八堵穿越隧道前往基隆之时,必定会经过一个车站,“三坑车站”。

三坑车站位于基隆市仁爱区,它隐于巷弄之间,藏身在基隆市区高楼丛林里,虽然没有气势滂礡的大门,却有着“跨站式站房”的设计,直接将车站设计在涵洞的上方,甚至将涵洞作为车站的出入口,当站在月台上时,往两侧望去则可直接看到民宅。

三坑登山路线导览解说牌
三坑登山路线导览解说牌(陈懿胜/大纪元)

相较于基隆其他车站,三坑车站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站,但车站周围却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及建物。若要谈三坑的由来,时光就要拉回清朝,当时基隆煤矿藏量丰富、品质优良,首次开挖坑道之处取名一坑,另外开挖的则叫二坑,第三个坑道自然就称为三坑。

荒烟漫草中的日军纪念碑

走出三坑车站,接上龙安街198巷,这条街道是由矿场轻便铁路改建而成的狭窄道路,旁边曾是盛益与英和煤矿炭埕的广场,过去许多人的生计就系于此处,在漆黑的坑道中挣扎,在人力运煤车上往返矿坑口与集煤站,但昔日矿场如今已盖起大楼,实在难以想像这里满是煤渣的模样。

日军少尉碑藏身于严放寺步道旁的一片竹林之内。(陈懿胜/大纪元)

然而在蜿蜒的巷弄之际,在一阶一阶延至山上的长巷之中,却有着5座日军纪念碑,分别为“军人军属火葬场之碑”、“近卫师团战死者之墓”、“招魂碑”、“招魂碑移建记”与“陆军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笃三之墓”。

“军人军属火葬场之碑”、“近卫师团战死者之墓”纪念碑的缘由,起自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当时因马关条约归属于日本,台湾首任总督桦山资纪启程接收台湾时,台湾部分官民组织台湾民主国与日军发生乙未战役,日军伤亡人数仅数十人,但受到北部多雨潮湿及水土不服的问题,多数军士兵及家属罹患霍乱疟疾,病死人数多达2,156人。

由于当时正逢战争时间,死者无法埋葬,因此遗骸集中送到三坑的火葬场火化,骨灰再运回日本家乡,烬灰则埋葬于此处,并建立军人军属火葬场之碑,所以又被称为“千人塚”;近卫师团战死者之墓则是在1898年勒立,用来纪念1895年近卫师团在基隆一役战死的军人。

百年之前,“基隆千人塚”为来到台湾的日本人定会造访的景点,然而这2座纪念碑如今藏身在狭窄巷弄之间,完全没有出入口,若要一探究竟,就必须踏上他人的屋顶才可见到当时的遗迹,过往的历史似乎已被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之际。

军人军属火葬场之碑、近卫师团战死者之墓藏身在狭窄巷弄之间,踏上他人的屋顶才可见到。(鸡笼卡米诺提供)

三坑的房舍循山而建,踏着一步一步的阶梯拾级而上,步上法王寺。法王寺建于1920年,为日本天台宗僧人中泽慈愍来台所建,为超度这些无法返乡的亡灵。

“招魂碑”位于法王寺前方与民宅后院夹峙的一小块空间内,由当时第4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在1898年所立,旁边的“招魂碑移建记”则记载,“招魂碑原设置在重隆重炮兵队的营区内,1909年移到高砂公园内,但公园为儿童、狗嬉戏场所,缺乏崇敬之意,因此在1927年迁移到此处。

但随着三坑的人口增加,房舍沿山而建,如今的招魂碑被夹在法王寺及民宅的间隙之处,偏安于阴暗的角落,不过或许地点隐蔽的关系,2个纪念碑没有受到太多的破坏,能说是因祸得福吧!

至于“陆军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笃三之墓”,则位于严放寺步道旁的一片竹林之内。这座日军少尉碑立于1896年,但是基座却是西国三十三观音灵所的石佛基座,刻建于1931年,两者竟然相差25年之久,因此有人推测日军少尉碑的原址可能被用来兴建住宅,民众因忌讳毁坏墓碑,才会移到此处,并利用石佛基座作为现在看到的基座。

狮球岭上俯瞰基隆港

循阶而下,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凉亭,旁边则有座碉堡相伴余侧,顺着碉堡外园即可绕登而上,碉堡上方的位置可以就近俯瞰基隆市区,是不错的展望点;回到凉亭后再继续往下前进,一旁有着狮球社区儿童乐园的标示牌,但乐园已经废弃。

通往狮球岭的炮台路上可见简易的引导指标。(陈懿胜/大纪元)

步道引导着往下的路途,阶梯则牵引着向上的小径,进入了沿山而建的聚落,这里可是猫咪的天堂,它们有时穿梭在山巷之间,亦或慵懒的在屋顶上享受阳光,步行者们则是穿越了人家的前庭或后院,而这条蜿蜒的山径,则是接上了国道中山高速公路大业隧道旁的车道,来到了狮球岭。

平安亭瓦当上有着福字与牡丹花纹。(陈懿胜/大纪元)

狮球岭早年是基隆进入台北盆地的要道,而座落在半山腰的“平安亭”,是往来二地的旅客休憩之地。平安亭与台北仕绅陈霞林故居的轩亭十分类似,黑色的外围瓦当上有着福字与牡丹花纹,象征土地公与富贵。庭前有着一对石狮,公狮配戴着刻有光绪元年(1847年)字样的罄牌。

令人惋惜的是,承载着近百年历史的平安亭,却在基隆的风雨中逐渐倾颓,凉亭屋脊上的榕树气根也深入凉亭结构之中,屋顶破损、梁柱龟裂,如何整修这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将会是一个难题。

百年历史的平安亭因屋脊上的榕树气根侵入,造成屋顶破损、梁柱龟裂。(鸡笼卡米诺提供)

接着踏上石阶前往狮球岭炮台,首先抵达的是建于嘉庆元年(1769年)的平安宫,是基隆清代建筑之土地公庙中,仅存的2处之一,目前也是基隆最大的土地公庙,百多年来,庇佑着往来的旅人们,同时,也是昔日基隆八景之一的“狮顶匝云””的所在位置。

海拔155公尺的狮球岭虽然不高,但它却是基隆往来台北的重要孔道,绝妙的制高点镇守着基隆港,不论是中法战争或日本攻台的乙未战役,狮球岭谓之兵家必争之地,发生着激烈的争夺战。位于最高点的狮球岭炮台,是基隆港周边最内陆的炮台,地点就在大业隧道的正上方,是全览基隆港的最佳观测处,最远时可远眺到基隆屿。

狮球岭凉亭旁的碉堡是拍摄基隆港的景点之一。(鸡笼卡米诺提供)

狮球岭炮台基地狭窄,原来布置有东、西及中央3座炮台,可惜在经过中法战争及乙未战役之后,日治时期炮台几多颓废,渐失军事功能,目前除了中央炮台的碉堡、弹药库、炮座保存较为完整之外,东、西炮台均仅存残迹。

伫足于狮球岭炮台的碉堡上,向下俯瞰,高速公路宛若被踩在脚下,而原本在车道上疾驶的车辆,则在隧道口测速照相的“威权”之下降速,不过有时仍会有来到基隆的游客不知路况,成为测速照相的牺牲品。

藏身巷弄的百年防空洞

走下狮球岭的路有多种选择,如果选择狮球路48巷的阶梯向下前进,就可见到高速公路底下的真实样貌。原来,高速公路出大业隧道后的这一段道路,是由桥墩一一顶着,并藉由循序渐地的水泥墙将路面放低,接到孝二路直达基隆港。不过基隆港并非是下一个景点,循着狮球路前进,转入25巷之中,藏身在巷弄间的“百年防空洞”就在此处。

“百年防空洞”建于1903年,原为日军61病院(今成功国小)的病患避难防空洞,也曾一度成为要塞部队的弹药库。防空洞的故事并不仅有如此,盛传义侠廖添丁在1909年时,曾在防空洞附近枪杀日方密探陈良久,并在百余名的警察、宪兵、壮丁团的严密搜补下,从狮球岭成功脱逃。

 

防空洞的空间狭小,两侧的宽度约仅可容纳2个人擦身而过。
防空洞的空间狭小,两侧的宽度约仅可容纳2个人擦身而过。(陈懿胜/大纪元)

防空洞的空间狭小,身高约180公分的人走进去,绝对要低头前进,两侧的宽度约仅可容纳2个人擦身而过。防空洞在未整理之前,昏暗且遍布垃圾,甚至沦为吸毒者的藏身处,但在当地里长的争取之下,照明点亮了防空洞,也挂上老照片述说过往的历史,让防空洞再也不是治安的死角,蜕变为为旅行者的新景点。

走出百年防空洞,穿越平交道,右转沿着龙安街就可回到三坑车站。三坑是个有浓浓怀旧味的小村落,铁道贯穿其中,在幽静的长巷中则藏有菜头卤、高记手工粉圆等在地美食,更不用说还有日治时期遗迹、狮球岭炮台、百年防空洞等不容错过景点。有机会搭火车来到基隆游玩,不妨提前一站下车,且距离基隆庙口仅有10分钟的路程,很适合寻幽探古兼饱尝美食的好地方。

三坑车站直接将车站设计在涵洞的上方。(陈懿胜/大纪元)

责任编辑:姜泉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