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賦宇:中國已經離不開世界,好好和這個世界相處吧!

人氣 457

【大紀元2018年03月28日訊】也許朝鮮可以離得開這個世界,但中國已經離不開這個世界了。

請看數據: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同年,中國GDP總值82.7萬億。貨物進出口占GDP比例為33.6%。

2017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46991.1億,占比5.68%,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加占GDP39.28%。

如果按中國經濟結構推測,第三產業(服務業)近年上升迅猛,2017年占GDP總量的51.6%,扣除第三產業貢獻,第一第二產業GDP只剩下40.85萬億,在這兩個產業中,進出口占比則高達驚人的68%,而服務業貿易只占服務業產值總額的11%。

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所以,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指控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按他們的說法,大量知識產權未支付使用費,也就很難在中國的貿易結構中體現。而如果計算在內,按美國有關媒體稍顯誇張的說法,中國有1000億美元知識產權未支付使用費。不過,我們也應該坦率承認知識產權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否則很難解釋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差距如此之大。

合理的預估,按中國產業結構,如果知識產權保護落實到位,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有的全部計入服務貿易)占中國貿易總額的30%會比較接近,那麼中國2017年的貿易總量應該是39.85萬億,占GDP比例應接近50%。

假如我們以中國貿易額峰值的2014年計算,當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6.43萬億,GDP 64.3974萬億,占GDP比例41%。假定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占貿易總量30%,那麼,當年貿易總量占GDP比值則高達58.6%。

其實,這個比例一直是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常態。這幾年貌似貿易占比有所下降,其實很大原因是因為國內貨幣注水和外匯管制所致。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超過50%甚至接近了60%。如果中國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和這個世界發生經濟關係,那麼,至少我們的GDP要減少一半。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我不知道它是否還能養活這麼多中國人,更不要說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了。

再看進口數據。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鋼鐵大國,鋼鐵也是中國GDP重要支柱之一,2017年粗鋼產量8.3170億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49.1%,但原材料主要依靠進口。2017年,鐵礦石進口量增至10.75億噸,對外依存度逼近甚至超過90%。原材料對外依賴度近年來一直呈猛增趨勢,2010年鐵礦石對外依存度為 63%。

此外,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4.2億噸,同比增加10.1%,成品油進口2964萬噸,增加6.4%,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而天然氣進口也高達6857萬噸,超過全球天燃氣貿易額10%。

最後來看看我們天天在強調的糧食安全。

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1791億噸,進口總量為1.3062億噸,占比21.1%。其中大豆進口9554萬噸,增加13.9%,國產大豆僅1000多萬噸,對外依存度近90%。此外,大米(403萬噸)、小麥(442萬噸)、高粱(505.7萬噸)、玉米(283萬噸)、油菜籽(457萬噸)也都需要大 量進口。

中國糧食總產量可能已經達到了峰值,在2016年還出現了總產量負增長。隨著大量土地不可逆城市化,未來糧食產量增長不容樂觀。但搞笑的是,中國負責糧食的官員卻還在強調自給。

以上數據表明,無論是涉及國計民生還是所謂經濟命脈,中國都已經不可能離開世界獨自生存,像我們曾經高唱的獨立自主、閉關鎖國那樣。

既然我們已經離不開世界,我們就不要帶著以這個世界為敵的心態,而應該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下去。但是,我們有的政治領導人,實際上卻還是這種心態。

這反映出這類領導人對全球化的不適感,雖然他們身子已經在全球體系中,享受著全球化提供的衣食住行和吃喝玩樂,但他們還是閉關鎖國的心態和思維。而這種不適感又增加了他們的不安全感,所以,只要這個世界不順著他,或者指出他哪裡不對,他就祭出「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大棒,進行民族主義總動員,指責別人是 「冷戰思維」、「和平演變」、「輸出價值觀」、「雙重標準」。所以,大凡從外部進來的東西,都要進行嚴格審查,封封封,把一眾好東西拒之於門外,這客觀上加劇了中國貿易的不平衡,並導致很多國家指控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作為。更重要的是,損害中國國民的消費權益,中國的民眾不能享受這些東西。

以上列舉的還僅僅是一些數據。實際上,中國經濟的邏輯對世界的依賴比這些數據還深刻和重要。

世所公認,中國屬於後發國家。後發國家基本上是模仿先發國家走過的路。從技術模仿到制度模仿,再到文化相融。後發國家因為節省了試錯的「研發」成本,並由於長期人均收入低導致在進入全球體系初始階段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所以,經濟會一度增長很快。中國過去40年,實際上是得益於這種優勢。也就是我們成功地進行了模仿。我們沒有脫離這種邏輯。

以中國電腦業發展為例。先是幫人代銷,然後代工,再然後自己生產,形成自己的產業。很多行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手機業也是如此。

我們再以藥品為例。自從中國原藥監局局長鄭筱萸因為數個新藥事件及貪腐被執行槍斃之後的2007年,中國10多年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原創新藥上市。原因何在? 現在批准的「新藥」,實際都是在歐美國家已經大規模使用,證明了安全和有效之後,中國相關藥企開始蠢蠢欲動,作為新藥報批。而只有功能、技術、工藝上幾乎 完全和這些國家一樣,中國相關部門才敢批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一是對人家的依賴性;二是對知識產權的漠視。

但是,隨著技術模仿的邊際效應降低,它帶來的好處逐漸減弱,並且隨著知識產權成本的增加,技術模仿慢慢就走到了盡頭。這個時候應該積極進行制度模仿,至少是制度相融,吸收對方制度優勢。但是,很多國家因為執政黨或領導人個人的原因,拒絕進行制度模仿或制度相融,這樣導致衝突越來越多。

事實上,學習是使人進步的。全球化一大好處就是相互學習。在我們學習別人的同時,要相信別人也在吸收我們的長處。儘管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度如此之大,但以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勞,只要制度條件相差不大,中國人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而競爭,說到底還是人的競爭。而改革就是制度適調,適調到最合適人的自由發展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而我們需要明白,中國不僅深陷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也深陷全球化的文明和文化體系之中。

還動輒指責「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政治領導人,要麼是無知,要麼是無恥。全球殖民體系在二戰後就已經結束,現在還有帝國主義嗎?而帝國主義也早就不能適 應今天的全球化。任何試圖控制他國的行為,代價總是會比受益巨大。包括普京在內,正在為其帝國思維支付巨額代價。這也正是全球化的保障和希望所在。

今天的中國打不起經濟仗,更打不起軍事仗。經濟仗會讓我們的GDP減少一半以上,而軍事仗,則可能戰爭未開,我們就沒有鋼鐵來生產坦克,也沒有油來啟動汽車。當然,不是說我們打不起別人就打得起。在全球化體系中,誰都打不起,包括美國在內,雖然它確實更有資本打。

我們需要更適應這個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需要更適應我們。我們需要履行許下的承諾,建立起良好的信譽。我們需要奉行正義的外交原則,而不是意識形態外交。我們需要更好的制度、更好的法治、更清晰的產權、更佳的市場精神和競爭面貌。我們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領導人,而不是心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誰也離不開誰的全球體系中,誰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誰將得益最多。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新聞
清華教授談中國經濟五大寄生性
川普贏得美國大選 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中共黨校教授揭中國經濟低迷的一個深層原因
吳敬璉:根治腐敗 中國經濟才能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