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戒毒法實驗證明:正念認知更有效

人氣 387

【大紀元2019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思齊編譯報導)源於傳統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被證明可幫到多年的癮君子,不僅可減輕他們對鴉片和止痛藥的依賴程度,還可幫助他們恢復對日常美好事物的嚮往。10月16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布了相關的實驗內容和結果。

實驗由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正念與綜合健康干預發展中心(C-MIIND)主任加嵐(Eric L. Garland)主持。他召集了135名濫用鴉片類藥物的慢性疼痛患者,全都是50多歲的白人,使用鴉片類藥物十年以上。其中不少人不認為自己對止痛藥上癮,但很多人意識到自己的狀況越來越是個問題。

毒癮是「享樂失調」的表現

十幾年前,相關人員在濫用藥物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毒品可「劫持」大腦中鼓勵人去吃、玩和進行社交活動來獲得幸福感的區域,讓人對這些正常的日常娛樂失去興趣,反而被毒癮替代。研究人員把毒癮視為「享樂失調」的結果。

首先,加嵐和他的團隊通過腦電圖來核查每個人對鴉片的上癮程度。當受檢者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物品時,腦電圖儀採集到的腦電波波幅會有個稱為LPP的高峰。這135人看了40樣物品的照片後顯示,當他們看到鴉片類藥丸或藥瓶照片時,LPP峰值明顯高於看到其它物品。

接下來是為期8週的實驗。加嵐把95名長期濫用鴉片類藥物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每週參加社工組織的週會,大家在一起談論慢性疼痛和使用鴉片類藥物的話題。

學習正念認知 每天練習15分鐘

另一組每週參加兩小時的正念認知療法訓練,然後每天按訓練內容訓練自己15分鐘。訓練內容為:通過控制呼吸、集中注意力呼吸來達到放鬆身體,然後遠觀自己並記錄下情緒和感官的感受;目的在讓他們意識到止痛藥上癮所導致的不安、慾望、緊張感和疼痛感。毒品會讓人有想吸毒的「衝動」,有時衝動在身體內的感覺被稱為「衝動衝浪」。參與者學習如何在「衝動衝浪」出現時,把過程分解,調整為去體會這個感受,而不是被驅使著去服用止痛藥。

第二組的訓練還包括行為認知的內容,參與者在有意識控制呼吸、注重感受的同時,跟隨著引導來思考繼續濫用藥物和控制使用止痛藥的不同後果。最後,他們還接受感受美好或動態事物的強化訓練。先是一枝玫瑰花,然後可選擇物品、場所或一段經歷,他們學習如何把對止痛藥的慾望轉移到這些事物上。

八個星期的戒癮成果

八週結束後,腦電波測試顯示,第一組對止痛藥的依賴加強了,但第二組對毒品的LLP峰值明顯降低,對正常生活的興趣增加,並願意去做了。

第三個實驗中,給所有參與者觀看會讓正常人高興的照片,例如朋友一起開懷大笑,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運動員獲獎的照片。讓他們想像自己在照片內,並去體會感受。結果,參加過正念認知療法訓練的人,測出的LPP值明顯高於沒參加的。這表明他們大腦中被毒品「劫持」的部分,已經「獲釋」,恢復正常的感知。相反,參加第一組討論止痛片的,測出的LPP下降了。

最後一個實驗中,加嵐和他的團隊請參與者們自評,看止痛藥和正常生活美好事物對自己的感受。結果,參與第二組正念認知療法訓練的人對止痛藥重要度的評定比第一組人低很多。

美國目前濫用藥物的人數約有2百萬,該實驗結果或許能開闢出新的治療體系,幫助他們告別「享樂失調」,恢復腦部正常的幸福感知功能。

目前,加嵐的研究團隊已獲得國防部和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金,正在開展更多的研究。◇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研究:對抗失眠與抑鬱症 交談療法勝過藥物
冥想的諸多健康益處(上)
心理健康系列之二 遠離藍色憂鬱之手
和孩子一起練習靜觀冥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