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華文作協舉辦「文學四講」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宣布將於五月、六月舉辦四場講座,研討一百年前白話文運動。 (林丹/大紀元)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今年是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的「白話文運動」一百週年,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李秀臻23日宣布,該會將在五月、六月與法拉盛圖書館聯合舉辦「文學四講」系列活動,予以研討,共辦四場,時間均在週六下午2點。

5月4日將由原《今天》文學刊物編輯室主任王渝主講《替百年新詩把脈——走進他們的詩心詩情詩意》;5月11日由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榮譽副總會長、華文作家趙淑俠主講《華文小說百年滄桑》;6月15日由前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宣樹錚主講《漫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6月22日由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邱辛曄主講《現代散文-歷史的淵源和海外華裔作家的寫作》。地點均在法拉盛圖書館三樓。

邱辛曄表示,這是在海外沒有政治壓力也不需要政治正確的環境下,予以研討「五四」及白話文運動。他表示,五四運動是對中國傳統激烈的「反動」,是踐踏、摧殘,對後來的中國社會造成了太多的負面影響,後人的苦難與當時的激進有關;對於「五四」應該反省,而不是讚美。

屆時邱辛曄將主講現代散文的歷史淵源和海外華裔作家的寫作。他認為,在海外傳承了真正「文」的精神的,有三位散文大家——木心、王鼎鈞、張宗子,「在他們的文字中,看到中國文化、古文(古代文學、文字)的傳承是多麼的重要。」

邱辛曄說,屆時他將分析這三位「文章大家」的作品,「來看看文章應該怎麼寫,怎麼樣做到對文字的尊重。」他說,那些寫「口語詩」寫得好的,皆是有古文根底的人;文字和口語歷來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口語和書面文,有很大區別,但也並存,「文字是語言思維精華的體現,所以對文字應該有很大的敬畏。」◇

責任編輯:家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