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鄉長了見識 舒淇:開始學會體諒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0月31日訊】舒淇憑電影《玩命速遞》打入好萊塢。人逢喜事精神爽。日前,舒淇接受記者采訪,大談電影《玩命速遞》,自己的將來。舒淇看起來精神了,就是訪問時剛抱恙在身,還是很容光煥發,她打趣道:“化妝品是女人最佳發明嘛!”

  信息時報10月31日報導﹐事實是,舒淇由台灣來香港發展,賺了知名度,電影事業由此展開。這兩年拍片量雖不如以前般多,卻多了机會和國際級導演合作;人在彼邦异鄉,自覺心境与价值觀也改變不少。見識多了;賺的是自我的增值。最大的不同,舒淇不再像從前胡亂鬧脾气,開始懂得體諒他人。

  為拍攝呂克-貝松監制的美國動作片《玩命速遞》,舒淇在法國逗留了3個多月。雖說是動作片,但好萊塢拍電影很有規律,開工放工有明文規定,所以空余的時間還是多得很。對于慣了在香港的戲沖鋒陷陣的她來說,最初确實是難以适應。

  法國人工作效率很慢

  “最初一個月,我是很悶的,法國人工作效率很慢,每天工作連排戲時間,都不過二三個小時,幸好后來工作人員和經理人帶我去吃飯、飲紅酒,我才好像發現新大陸般,逐漸愛上法國這塊地方。我們在南方進行拍攝,有很多海灘、酒庄,我的酒店剛好對著大海,每天早上听著海浪拍岸的聲音,令人心情也隨之變好。”舒淇一臉神往,在法國的數月,讓她重新理出一种新的工作態度。“他們真是很有條理,有時會令人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在香港開工,有時吃完飯還未開始拍攝,便會先化妝、弄頭發;但我在法國時,試過午飯過后去找發型師,他卻說還有5分鐘休息時間才會工作,這便是他們的規條;然而另一方面,正因為一切都要按章辦事,所以事前准備功夫要更充足。”

  懂得异地而處

  舒淇因工得福,從此懂得更多:“特別是他們的工作態度,我回來后,很多朋友都說我改變了。”她最感欣慰的,是更懂得控制情緒:“以前工作太繁忙,會容易發脾气,但香港拍戲太講速度,有時即使覺得不愉快,也要硬著頭皮工作。在法國,我試過因為一些演法上的堅持,在片場鬧情緒,當時我和經理人也覺得沒錯;但他們卻很為演員著想,一定要你覺得舒服才會繼續,于是整隊人便坐著等我几小時,后來看回錄影,又覺得拍得不錯,于是便會想,如果我能體諒別人,便不會為這种小事累大家苦等,這是我從前不會去想的事情。”

  希望停下來休息

  因為《玩命速遞》是美法合作的出品,所以大家都說舒淇進軍好萊塢了。其實這兩年,舒淇因緣際會,与不少大導演合作過,走遍很多國際影展;關錦鵬的《有時跳舞》,以及侯孝賢的《千禧曼波》,外國影人對舒淇這名字早已不陌生。“到影展,或在外地拍戲,的确是有机會見到其他的人,要說因而有什么人生改變還談不上,但眼界确是增加了。譬如在法國,你會看到很多具質素的藝術電影,于是便會想到,為什么香港或台灣,出不到這些既好看又有藝術价值的電影?!我与當地的電影人談到我至今拍了40多部電影,他們都听得呆了,問我為何要如此辛苦工作,不去好好享受一下?在法國逗留了一段日子,感受了那邊的宁靜,也自然會想,青春苦短,為什么真要這樣辛苦工作;現在我已希望停下來,好好編排一下未來的工作,不想再讓它占据了所有的時間。”

  一路遇貴人

  舒淇的演員路,确是一步一步的向上前行的,事業上的貴人,她慶幸真的遇上不少。問她至今影響其最深的人是誰?舒淇認真的思索了好久,“嗯……可能是性格關系,我比較固執,其他人好難影響到我,是要真正的吃過虧,我才會學到成長。但說到真正幫助到我的,便有很多,王晶啦,沒他我便不會入行;爾冬升的《色情男女》,為我打開了以后的路,還有張婉婷,在很多人的反對下,她仍堅持找我拍《玻璃之城》。”對于曾提點過自己的,舒淇的感激宣之于口,但那份幸福的喜悅,則默默藏在心里。

  近期舒淇的電影工作也真的放緩了,收入可也會減少了吧?她答得巧妙:“以前是新人,工作雖多,收獲也不會特別多。現在時間多了,賺的其實是知識的增加。”頓了一頓,她補充:“當然片酬會加少少啦!”舒淇報上直率的笑聲。天性怕水

  其實舒淇拍戲有個死穴,便是很害怕下水。說起來,拍戲至今,也只得《飛一般愛情小說》及《玻璃樽》讓她在銀幕前下過水。但拍《玩命速遞》,不單要拍水戲,更要跟監制呂克-貝松一齊潛水。“我怕水,是因為害怕那份窒息感覺;為了這場潛水戲,我也要受訓3日,潛水師傅也說我沒問題,但去到現場,我又惊。不過呂克-貝松真是好監制,二話不說,便見他氧气筒也不戴就跳下海,監制也如此,我們做演員,又哪敢不從?”結果怕水的舒淇,也只是拍了跳海的鏡頭:潛水部分,便要導演移師有水池的片厂來完成。(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舒淇不再憧憬結婚生子:想享受人生
舒淇馮德倫合作《有鬼》重燃愛火
趙薇宋承憲新片“夕陽天使”被禁演?
舒淇的三大減肥怪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