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有興趣做家庭作業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12日訊】“功課做完了嗎?”這几乎是每位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以后的第一句話。它凝聚著父母們的許多期望,又往往包含著不少焦慮。

适當做些作業是必要的,問題是有些孩子討厭做功課。家長督責過嚴,就會和孩子關系緊張;父母之間看法做法不一,更為家庭增添煩惱。這個頭痛的問題折磨著不少家長,他們對自己孩子說:“我跟你一起受罪!”

要正确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具備科學的方法。

有的話天天說,卻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厂長每天下班時守在厂門口問工人:“你定額完成了嗎?”這和一回家就問孩子功課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為什么我們不問問:“今天你什么課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師提了什么問題?”“球賽胜負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書?”……假如我們對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缺少起碼的關注,只是想到營養与成績,長此以往,孩子的熱情与求知欲就會減退,學習日益被動。關于這一點,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早已告誡過老師与家長。同時,對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關注,還會造成兩代人感情上的隔閡,而感情一旦淡漠,心靈就很難溝通了。

有些話孩子听不進,可能是道理過于籠統,如果把道理說得具體些,效果會好一些。

例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遺忘的速度并不均勻,開始學習后的第一天遺忘得最快,可能損失60%,以后則逐漸變慢。因此在學習的當天及時复習加以鞏固,對提高記憶效率將事半功倍。家長可把這個道理,結合作業用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听,讓他們親身體驗,使他們切實感到及時完成作業的好處,從而自愿接受作業。如果只是籠統地講學習目的与作業態度,甚至施加壓力,恐怕都無濟于事。

在少年儿童的學習動机中,興趣應占很大比重。這是教育文明化的標志之一(當然有不文明教育:打罵、威逼或利誘)。興趣有巨大的內趨力,可以引發奔放的熱情。人類文明史上卓有建樹的偉大人物,對此都有深切感受。在強調興趣的重要時,他們往往不怕講過頭。

家長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做作業時,不時會閃現興趣的火花,家長要善于捕捉并及時“助熱”。例如初中學生開始學習物理、化學,可結合課本介紹一些科學家的傳記故事;小學生作文造句,可以幫助孩子創設一些有趣的情景等等。只要有心,机會很多。

大人尚能笑談真理,何況孩子求知呢?愁眉苦臉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有些家長將一味宣傳“苦讀”的文章給孩子看,而且似乎愈苦愈高尚。筆者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進行生產勞動,我們為什么要使孩子認為讀書做作業是“苦”的呢?

除此以外,家長也應盡可能把孩子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和情況告訴老師。從學校的教育角度看來,這正是學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饋。學校可以据此作出調節。

家長在不懈地引導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還應當勸阻孩子不要經常“挑燈夜戰”。在肯定其熱情的同時,要講清危害。鼓勵孩子分清主次,學會“彈鋼琴”。如果仍未及時完成,家長還應協助他們消除負疚感,使其心情“多云轉晴”,在他感到愉快些時,再不失時机地鼓勵他“攻一下”。

什么時候,才能像愛因斯坦老人所說的那樣:“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做一种禮物來接受。”什么時候,更多的爸爸媽媽能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做功課,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對于這种教育和諧的向往,不是一种非常實際而又美好的家庭理想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功課做完了嗎?”這几乎是每位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以后的第一句話。它凝聚著父母們的許多期望,又往往包含著不少焦慮。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