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秦始皇陵謎底 中國動用高科技

秦始皇陵園佈局揭密發掘工作必須謹慎為之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2月13日訊】(中央社台北十三日電)中國大陸開啟對秦始皇陵地宮的遙感探測工作,希望透過現代化高科技揭開秦陵之謎。不過自秦兵馬俑出土以來,考古工作者已對秦始皇陵園內外進行過相當多的探勘,基本探明了秦始皇陵園的大概情形。但由於陵園所在地下水位甚高、無法突破水銀密封層、出土文物難以完好保存,發掘工作須極謹慎。

香港文匯報報導,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指出,秦始皇陵園又名驪山園,南高北低,落差八十五公尺,是一座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的城垣由內外兩重構成,兩座城垣相互套合,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回﹂字形,城牆總長約十二公里,與西安的明代城牆長度相近。

而十二日掛牌成立的﹁陝西聯合遙感考古中心﹂專家則說明,秦始皇陵園就像是一座設計規整、建築宏偉的大型都城,秦陵總面積約二點一三平方公里,整個陵園分為四個層次,以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位置,其他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據了解,對秦始皇陵的遙感探測,一期工程預計於二○○三年九月結束,屆時秦陵的輪廓面目將可進一步揭曉,史書記載的謎團也將撥雲見日。

不過,目前考古人員已經了解,位於內城南半部封土之下的核心﹁地宮﹂,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史記記載其﹁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雖然這項記載至今未能獲得證實,但是地宮之上確實存在超出正常值數倍的強汞異常區,專家估計,陵墓內所藏水銀料約有一百噸。

至於內城垣內,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南半部有地下宮城、寢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眾多陪葬坑,北半部西區是便殿附屬建築區,東區是後宮人員陪葬墓區;這種佈局清晰顯現:內城南部為重點區,北部為附屬區。

目前專家已能描繪出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想像圖,地宮主體的﹁墓室﹂,是放置秦始皇棺木靈柩的地方,其形狀是口大底小的倒金字塔形,有六層階梯,面積達一萬九千二百平方公尺,相當於四十八個標準籃球場的大小。

墓室按照﹁天圓地方﹂的構想設計,頂部呈半球形,仿照上天蒼穹繪製成天文星象圖,底部則呈方形,佈置秦朝疆域的地理模型,包括了五岳、九州和四十八郡。秦始皇靈柩坐擁其中,並以水銀象徵的百川、江河、大海由機械裝置推動,表現江河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而在雍城秦景公大墓已經出現的最高葬制—黃腸題湊,秦始皇也應該使用。此外,根據戰國高級貴族的墓葬分析,秦始皇應該使用一棺一槨。在棺槨四周用鎦金銅製的構架加固,既堅實又有裝飾效果。

 由於金縷玉衣是漢朝盛行的帝王葬制,戰國時代也已有之,加上漢書記載秦始皇「被以珠玉,飾以翡翠」,因此秦始皇必然是身穿金縷玉衣,形式與漢朝皇帝相同。

 秦始皇生前統一中國,他的隨葬品必定豐富,由六國掠奪的奇珍異寶堆滿墓室。在墓室兩側設有專門放置隨葬品的地方,這裏也是墓主人宴樂活動之處。

 墓室中有長明燈,是用一種鯨魚油提煉的膏脂作為燃料,每小時消耗七點七八克,因為燃燒時間較長,所以稱為「長明燈」。

此外,為了防止造陵工匠泄露陵墓秘密,全部工匠被關閉在墓道中,數以萬計的殉葬者成為秦始皇陵中千古冤魂。

至於秦始皇陵是否有皇后陵,專家認為,當時由於正處於社會大轉型時期,秦始皇陵的過渡性與複雜性常常出人意料。秦始皇陵不僅首設陵邑、興建寢殿便殿,並首開大規模修建陪葬坑的風氣。秦始皇陵與秦國歷代王陵的建制不同,一墓獨尊,沒有發現皇后陵。

雖然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已經有了許多進展,但是秦始皇陵的探勘發掘工作,始終引人目光。不過,專家指出,對秦始皇陵的發掘必須非常謹慎,因為當地地下水位很高,如果無法有效解決,一旦冒然發掘很可能造成大水淹沒陵墓的浩劫。至於出土文物的保存也是一大問題,若沒有有效方法,則類似兵馬俑出土後彩繪很快就消失的情況,勢必再度發生,對珍貴古物形成難以彌補的傷害。(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甘肅禮縣秦公墓地 墓主呼之欲出
考古專家在甘肅發現秦始皇第一祖陵
“英雄”平分戲分 李連杰最高陳道明武功第二
董建華排名不如秦始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